2006年,在央视青年歌手大赛中,作为评委的著名学者余秋雨曾闹出过一场“错别字风波”。余秋雨将“仁者乐(yào)山”的“乐”读为“lè”,有人指出这个错误后,余秋雨又是好一番辩解,结果引来了更多指责。作为专业的语言工作者,一定要用专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不要出现专业性错误。
但专业语言工作者闹出专业性错误的例子举不胜举。首先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如果专业知识不扎实就会给学生读错字。我好几次在语文课堂上听到老师把“角(jué)色”读成“jiǎo色”。其次是媒体人,包括记者、主持人等,如果读错字、说错话,负面影响非常大。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2014年春节,央视记者走基层报道“年味”,在一家人的大门上读春联,一边读一边说“这家的对联贴倒了”,但看画面,人家的对联并没有贴倒,而是记者读倒了,因为他是从左往右读的。第三是影视剧制作者与演员。一些影视剧中,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比比皆是,如演员读错字、字幕打错字、编剧出现历史知识性错误、场景布置中出现倒贴对联之类的文化错误,等等。第四是一些专家与学者。如近年来很活跃的于丹,没人否认她卓越的口才,但常有人指出她的一些知识性、文化性错误。
许多语言错误,深究起来其实还是知识性、文化性错误。像把“角(jué)色”读成“jiǎo色”,如果具有相关的戏曲知识,知道“角儿”这个特定的称谓,就一定不会读错这个字了。
语言运用,乱象丛生,作为专业的语言工作者,一定要先从自身做起,夯实专业基础,开拓视野,提高文化修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语言运用者。如果每个专业的语言工作者都能成为规范的语言运用者,一定会发挥巨大的榜样作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