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戒尺是以前私塾学校用来体罚学生的工具,私塾先生的手里常常拿着一把戒尺,当学生书背不出来时就在手心打一下。半本书背下来,有的学生的手被打肿半寸多厚。读私塾的很多学生都吃过戒尺的苦头,一些人直到晚年提起戒尺还心有余悸。
随着近代科举制度的废除,私塾教育也渐渐消失,惩罚学生的戒尺也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然而,在被抛弃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戒尺又重新出现了,而且爆卖。当然,现在买戒尺的人不再是私塾老师,并且心态不一:如有的家长买来打孩子;有的家长买来威慑孩子;有的家长买来是送给老师教育孩子。收到此礼物的老师如获法宝说班级的纪律因此好多了,还有一位老师说,买来放在家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敬重。
纵观买戒尺者的动机,要么震慑孩子、震慑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如此,戒尺的作用和一百多年前的作用大同小异;要么作为一种文化瞻仰,如此,实乃文化观有问题的体现。
用戒尺震慑或者体罚孩子自然不是教育的高明之举,也与现代教育禁止体罚提倡鼓励、发现的理念相违背。
不过,出现这种现象,除了一些人头脑中顽固的“不打不成才”的落后的教育思想作祟外,还和一些人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不到位有关系。由于现在校园里不断出现校园欺凌事件,一些教育工作者,简单的把这种现象的原因归之为老师的权利受到了限制,老师没有了惩罚权等,想通过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那些“熊孩子”,遏止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实际上,这种想法是把教育简单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不仅不会起到好作用,甚至是在传递粗暴。
《陈书·新安王伯固传》记载,阳峤负责考核经书学业,对懈怠的学生稍加鞭打,招致怨恨,学生群起毁谤哄闹,并趁夜色在街上把他殴打了一顿。
自古到今,因为老师体罚学生,遭到学生报复、引起事端的事例不少。
相反,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安定、愉快、舒适、自由、奋进。而这些,是使用戒尺做不到的,戒尺只能让孩子一天到晚战战兢兢、凄凄惶惶,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使用戒尺,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教育者的无艺术无追求。
由此可见,戒尺不是教育的法宝,更不是传统文化的符号。
(作者张友堂,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4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兰州轨道技校 兰州技工学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校 甘肃高铁技校
轨道交通运输学校是甘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全日制职业学校。
免费咨询电话:400-1551-787 QQ:2282459455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339号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