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考试,要求学生写一篇“我身边的好人好事”的命题作文。校长巡视教师阅卷情况的时候,拿起一篇作文读了读,说:“这好人好事很典型嘛,如果学生不写出来,我们就不知道。”然后他给学校团委书记说:“你把这次作文全部看一遍,把里边最典型的好人好事都挑出来,学校要专门奖励一次。”
一次全县小学六年级毕业检测,各乡镇初中承担考试、阅卷任务,乡上成立了考试领导小组,县上还给每个乡镇派了一位“专员”。考前领导小组召开教师会议安排有关事项,乡上领导说:“我特别要强调一下作文的阅卷,你们中学的老师水平高,要考虑到面对的是小学生的作文,因此不要按你们的高水平对待小学生的作文,这样可能会把作文分压得过低。”县上“专员”则说:“我认为作文的阅卷就是一加一等于二。”县上领导的话让教师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乡上领导的话教师们都懂,就是要把作文的分数给得高一些。
但给高了也有问题。一次校内月考成绩出来后,领导认为作文的分数给得太高,就将阅卷教师狠狠批评了一顿,并做出了一项规定:以后阅卷,作文的优秀率控制在10%以内,合格率控制在60%以内……
像这样干预考试作文的行为,可谓形形色色,都有一个共同点:与写作无关。
至于考试作文的阅卷,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秒杀”,即数秒钟判一篇试卷作文。就校内检测性的考试而言,考试频繁而阅卷时间紧张,不妨粗略算一笔账:通读一篇作文按5分钟计,一小时读12篇作文,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一个年级按600名学生计,读完全年级的作文就需要50个小时,什么都不做只读作文也超过一周的工作量。因此,要让阅卷教师通读试卷作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工作认真些的教师,大概也就看看题目,再看看各自然段的开头、结尾,文章长短、书写,一个分数就判出来了;不怎么认真的,判完一篇作文恐怕连写的什么话题都不知道。像这样的试卷作文批阅,也是与写作无关的,因为评判一篇作文的优劣,只读一遍是不够的,何况是“秒杀”呢?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考作文呢?因为作文非常重要。从语文的“工具观”来说,写作文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事实上,写作除了是工作、交际的基本工具外,更重要的是一种锤炼思想与情感的基本方式。写作可以记录思想与情感,而只有通过写作,思想才可以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深刻,情感才可以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细腻。
我自己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把作文当作一种技巧训练,而是视为走进学生心灵、改变学生心灵的一个重要途径,我让学生通过作文记录生活、思考生活。通过作文指导,我和学生交流思想,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体味人情之美、世界之美。但这样的执着及学生身上发生的变化,在“秒杀”式试卷作文批阅中是得不到认可的,更多的语文教师并不这样教作文,而是进行各种应试技巧的操练,教学生怎样抓阅卷教师的眼球,甚至让学生背“满分作文”、套写应试作文,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完全被排斥在“作文”之外了。
在应试教育中,语文学科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失去灵魂,学生也逐渐失去了兴趣。试卷作文被“秒杀”恐怕也是一个难以破解的困局。要让作文活起来,除了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外,还应该着力破解作文考试这个困局。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