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家庭年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祭祖。祭祖,就是不要忘本、记住自己的责任。这是一个家族对下一代的责任的传承,这种教育是其他教育所替代不了的。笔者的家乡地处淮河中游北岸,年前上坟祭祖与清明祭祖一样,来祖、高祖、曾祖、祖父……一个个坟头烧纸、磕头,从小就听长辈叙说这些先祖们的创业史及逸闻轶事,从中获益匪浅,家族荣辱、兴衰脉络清晰,世泽绵延,深感责任重大。先祖们就在这十几里方圆的土地上耕耘、生活:纵横的田埂,先祖们在上走过;那些沟渠,先祖们捕过鱼捞过虾;远近的村庄,有着我们的老亲。现在,先祖们都在长眠在自己辛勤耕耘过的土地下。我们接过犁耙,依然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着。
二是贴春联。小时候听长辈们说过,过去村上没有识字的人,有人干脆买张红纸,一裁两半,刮点锅底黑灰,调一调,碗沿上一抹,在红纸上扣上七个圈,门上一贴了事。现在印刷的春联内容千篇一律,都是祝福、时代标语口号。曾让学生在年后开学时写出自家大门的对联,整理后发现,一是重复的多,二是印刷品多,三是俗套的多。还有的对联分不清上下联,就是末字平仄不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培养学生对对子的能力和软笔书法能力,这个可以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让贴春联这一年俗具有更好的教育功能。
三是压岁钱。压岁钱代表家中长辈对小辈的一个祝福,去除邪祟,图个吉利,因为“岁”与“祟”谐音。在鲁迅先生的《阿长和<山海经>》一文中,阿长,扁担长的“一”都不认识的一个女佣,却懂得很多“规矩”,她教给鲁迅的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向阿妈恭喜的祝福礼仪,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懂得这样的规矩很有必要。但在当下,一些家庭往往是给的钱越来越多,孩子却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满足。最近有媒体报道,大年初一早上,杭州姑娘小沈醒来,发现枕头边上有两个红包,一个红包里装着两万块钱,还有一个红包里装着一张纸,是一张欠条,上面写着:“妈妈欠你压岁钱三万,等以后有现金了连利息一起支付。”这压岁钱可真够邪乎的,如此教育令人汗颜。在我看来,压岁钱是一定要给的,这是心意、祝福,但不应太过在意钱的多寡。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