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全透明”幼儿园落地南京,不仅采用透明玻璃墙,而且还支持家长用手机APP实时监控孩子在园情况。记者调查发现,对“全透明”查看孩子情况,家长多表示欢迎,而幼儿园老师则很有意见。 监控镜头广泛应用于交通、银行、社区等公共领域,主要出于公共安全防护的目的。即便公众对监控镜头在公共场合的存在已习以为常,它却从来不被允许进入家庭等私密场所,公共管理与个人隐私之间,毕竟存在着明确的法律边界。“全透明”幼儿园引发争议,恰恰因为踩在了这条边界上。抛开具体的利弊得失不谈,家长利用监控镜头实时查看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其实是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缺乏充分信任的反映。 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信任关系,近年来因为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的多发而受到损害,让孩子带录音笔入园等现象的出现,就是这种不信任的反映。一些幼儿园把“全透明”作为招生噱头,恰恰是利用了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这种不信任,是一种逆向消费行为。 家长既然选择把孩子交到幼儿园手中,就应该对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和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抱有起码的信任。虐童等发生在幼儿园的负面事件只是偶发的个案,绝大多数幼儿教师是具备专业素养与良好师德的,家长对此要有理性认知。 家长们还必须认识到,与幼儿园和教师相比,自己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往往是有所欠缺的。试想,如果家长随时查看孩子在幼儿园的“直播”情况,很容易出于对自家孩子的过分偏爱或者对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同理解,而与幼儿园和教师产生误解甚至纠纷,这只会加剧双方的不信任。而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正如媒体报道中指出的那样,因为知道家长随时在监控自己,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对教师的正常教学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构建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笔者看来,监控镜头非但不能达到正面效果,反而可能会放大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不信任,殊为可虑。 |
相关热词搜索:别让监控放大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