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把“海龟”遭遇就业瓶颈归咎于“逆文化冲击”,较为不妥。
报道中提到的所谓“逆文化冲击”,比如,“人多,一到周末、假期,景区和商场里就都是人”、“现在理个发也要这么贵了吗”……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就像是进城打了几年工的乡下人回乡后,看不惯曾经熟悉的低矮的平房、儿时常走的泥泞的乡间小路、曾经哺育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的生活习惯。我这么说,并不是要为不文明行为辩护,“坐地铁压根就是被后面的人群给推上去的,不排队吗”、“出门在外公共场合觉得太吵”……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但与“海龟”遭遇就业瓶颈并没有必然联系。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间,留学生回国人数增长率基本保持20%以上的增长。在2008、2009年,其增长率甚至一度超过50%。到2014年,留学回国人员达到36.48万人,而当年出国留学人数为45.98万人,仅相差约9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增速放缓,回国人数不断攀升,留学生回国人数大于出国人数的拐点或将在5年内出现。所以,在这种遍地“海归”的情况下,他们的身价必然会走低,就业优势也不再明显。
在我看来,“海龟”就业遭遇瓶颈,可能卡在越来越多的人回国上,也可能卡在期望值过高上,但最关键的因素恐怕是他们是否真的学有所成、学有所长。“海归”们应看清楚这一点,以平常心看待就业环境的变化,用真才实学满足祖国需要,勿拿所谓的“逆文化冲击”来说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