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学校面临三大问题:学龄儿童减少、人口流动幅度大、大规模撤点并校,各地出现了“城满、乡弱、村空”的教育现象。如何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出现的各种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农村学校应该“小而美”“小而优”,他同时提出了4点建议:因地制宜、政府发力、社会合力、自身努力。
具体该如何帮助农村学校?杨东平特别指出,政府应该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管理模式、教师配置、评价考核等方面给予农村学校支持。除了政府的努力,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家长也要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当然,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环境最重要的是自身努力,“农村学校同样应该关注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关注‘互联网+’‘全科教师’‘复式教学’等新理念,让学校紧跟时代的步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项目专家刘静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近两年联合国关于农村学校改进项目。刘静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方向一定要与国家政策和地方需求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同步进行,让农村学校形成改变的意愿。
刘静介绍,在肯尼亚开展“处境不利儿童教育”项目时,家长和社区都认为教育是政府的事情,不愿参与学校事务。面对困境,该项目采取整校改进模式,强调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需参与学校管理。经过一系列培训,家长和社区参与了学校建设,许多人付出劳动、捐资捐物,参与到聘请教师、考核教师、监督学校等活动中。刘静表示,社会参与是国际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值得我国学校借鉴。
如何让农村小规模学校“活”起来,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白朝小学校长王树坤特别介绍了5条策略:打造优良育人环境,建设校园阅览室,广泛开展音体美课程,挖掘乡土资源,关爱留守儿童。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小学校长杨文平则动起了乡土资源的脑筋,在当地开发出具有乡土味的校本课程,比如采茶、种植、食育等,深受学生欢迎。
此次会议还邀请了台湾偏远地区学校的校长发言,他们带领与会代表认识了台湾的农村教育。高雄市燕巢区凤雄国民小学校长林蓉仪说,台湾偏远地区的学校为了更好地生存,十分重视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她自己曾将打猎、锯木、做陷阱等原住民传统生存技艺融入课程,还设置了“森巴鼓”等课程。另一所偏远地区学校台东县关山电光小学校长姚乃仁也有相同的感受,该校是一所阿美族小学,学校的乡土课程有4个主题——学习山林与生存智慧的“文化阿美”、传唱部落历史及文化的“传唱阿美”、养育民族植物的“永续阿美”、培养爱山爱家园的“自信阿美”,种植、射箭、爬山、攀岩、独木舟等都是学校的特色课程。
“虽然许多农村学校目前仍然处于‘小而差’‘小而弱’的状态,但其所具有的前瞻性价值、教育创新价值,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教育的全新增长点。”杨东平认为,“在农村的小班小校之中,更有可能进行人性化、个性化教育,农村学校更有条件社区化、生活化、乡土化。我们需要从农村开始建立一批具有现代性的小规模学校,从农村包围城市。”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