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这样的先修可以满足那些“吃不饱”的高中生的需求。其实未必。任何学校、任何时候都有“吃不饱”的学生,但是这些吃不饱的学生自然有他们可吃的东西。就如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教师版)》中所说的那样,他们会热衷于他们自己的学习,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取得与学校无关的成就”。可以说,学有余力,不等于就要提前学习大学课程。
还有人说,这样的合作是大学对接高中的一种方法,算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实现共同富裕”。这样的说法其实是公开地为不公平找借口,为什么学有余力者的先修课程一定要是大学课程,而不是其他课程?说白了还不是瞄着那个大学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些东西说是不会与招生录取挂钩,但一到了关键时刻,总是会明里暗里挂上钩。这样的先修搞下来,只会让学生和家长有了新的攀比与纠结。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志趣出发,通过互联网走出学校,在虚拟的空间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对话,而不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都朝着设定的方向走,逼着他们“自愿”先修。
如果真的是为了让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个更好的未来,与其让他们学习大学先修课程,不如放开手脚让他们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那些貌似与学校教育无关的社会与自然,科技与伦理,认知与思维等知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