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的选拔过程是真正的大浪淘沙,万中选一。不排除有真正对奥赛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在孤独中坚持,能够通过不断刷题来应对庞杂的信息。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学阶段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在常规学校课程学习尚不能完全抛开的前提下,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刷题中,相当于选择性放弃了其他可能更有意义的学习,这类似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
家长是导致奥赛过分功利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否有潜质,大部分家长在将孩子送去培训时的确是抱着实际感受一下、试一试的想法;另一方面等他们的投入逐渐加大时,不可避免地会要从奥数中“获取什么”。为了避免因为被淘汰而失去一条升学捷径,家长于是“威逼利诱”“苦口婆心”地规劝孩子在枯燥和重复中坚持。家长的功利化也在倒逼学校,当前较少有学校会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学科潜质等进行测定与分析。
去除奥赛的功利化,现如今在国家层面已经进入实操阶段。《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明确提出,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当然也不是一棍子打死,还留了开放口,允许“考生的相关学科特长,可作为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优先给予初审通过的条件”。
逐步去除功利化是给奥赛泼一泼凉水,当奥赛不再跟加分有直接关联后,奥赛的竞争性目的就会弱化,奥赛的发展会逐渐回归本源,学生的参与也会变得理性,他们会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兴趣,是否能一直坚持,是否因参加奥赛丧失了其他学习机会而不后悔?
去除功利化不是一刀切,在某一学科有特长的孩子在现行的高考框架下难以升学时,可以允许他们通过奥赛获得避开高考、直接进入大学的机会。去除功利化不是去除权利化,要将奥赛与招生的关联权让渡给大学,由他们在自主招生中自行判断和录取。
奥赛的关键不在“赛”,奥赛的魔力也不在“赛”,而是通过奥赛对某一学科进行深度、前沿、高端的研究。奥赛目前“先圈养”后选拔的培养体系,明显脱离了中学的教育轨道,在去除功利化后,可以考虑与学校多样化课程衔接,与学校分层教学、走班教学衔接,只有这样才能让奥赛走下神坛,走出风口浪尖,引导家长和孩子从“可以从奥赛中得到什么”转向“能从奥赛中真正学到什么”。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