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钢善长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探索,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形成了“问题引导,思教互动,激趣励志,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风格。他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曾获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曾接受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
“傅伯伯”的课堂
“讲台就是战场,教学任务就是国家和人民的信赖,就是对学生的承诺,不能食言,要对学生负责”,多年来,傅钢善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从未因个人原因缺过课。
他讲授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全校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的公共必修课,每年有3200多名同学上课,采用网络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每场专题讲座都是400多人的大课,如果晚去一分钟,我就耽误了学生400多分钟的时间呀”,即使病得很重,他也坚持站在讲台上。2009年4月7日这一天,他发烧至39度,但仍然坐校车往返雁塔校区和长安校区,坚持上了一天的课,“一想到教室里坐着400多个学生等着我上课,我就觉得应该有力量讲完这节课。当时我站在讲台上,两个小时里感觉好几次要晕倒,眼前一黑,又挺过来了,硬是扶着讲台坚持讲完全部内容。从讲台上走下来,同学们看到我满头大汗,脸色苍白,才知老师带病坚持上课,全场当即报以热烈掌声”。去医院检查后的结果竟然是急性肺炎。
“傅老师那段时间病得很重,住院一个月天天打点滴,但是他从未耽误我们一节课,药水没打完,就拔了吊瓶针头按时出现在教室”,研究生李婷将当时他奔波于医院和学校的状态形容为“走读患者”,“看着他虚弱的样子,我们十分难过,也非常感动”。
在傅钢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培养学生时,他遵循从“人性”出发正确地引导学生发展。他的课堂上没有优差生,学生所呈现的只是个性的不同。他上课的惯例之一是头节课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优缺点及今后的规划发展。他一一做好记录,以便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学生内向,表达能力差,不擅与别人交往,他就适时给予发言机会。
私下里,学生们亲切地称他“傅伯伯”,有同学形容他的宽和亲切让人感觉就像站在父亲面前说话。走在师大校园里,学生只要和傅钢善打招呼,他总能准确叫出他们的名字,还要聊上几句。傅钢善亦师亦友,他用一腔的爱温暖着学生,影响着学生。
“教学模式是人心模式”
“坚持教学一线32年,网络教学勇探索”,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悄然兴起,傅钢善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开始了网络教育实践。经过多年艰苦探索,2002年,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入试用时期,由于缺少经验,他遭遇了各种困难。他没有半途而废,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笃定的信念坚持改善。该课程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学习人数已达136万人次。
“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和您在一起学习教育技术的美好时光,从您身上我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知识本身”学生袁红娟给他留言。一向被学生视为“可有可无”的公共课,为什么如此深入“生”心?傅钢善说,自己经常对学生进行“点对点”辅导,在线回答学生问题,常常熬至夜间两三点。“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网上学习傅老师的国家级精品课——《现代教育技术》,有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遂向傅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请教。没想到,半个小时之后竟收到了回复,短短四五百字一下子就解决了我的疑惑。后来我得知,每年都有三千多人同时参加傅老师的精品课程学习,傅老师每周需要回复几百封邮件或短信。”2008级研究生毛仁兴如是说。
傅钢善认为,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中心,精品课程建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主导,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学习渠道,帮助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他认为,教学模式不是技术模式而是“人心模式”,只有让学生觉得你就在他身边,是他可亲可敬的师长,才能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畅心地去学习。
他种了一片森林
“一个教师,无论科研搞得多么好,也只是种了一棵树,哪怕是参天大树。教书育人则是培育栋梁之林,一个好教师的贡献应是一片森林。”傅钢善认为科研和教学应该互相促进,教师应该把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而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
他把教学、科研这些工作,不仅仅是当作一种职业,更是生活,是事业。教育事业对他而言是自然的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在。每天心里想着学生,关心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当他看到学生有所成时,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幸福。
傅钢善教授长期热心公益事业,不仅主动为学校发展谏言献策,参与多项公共服务工作,而且积极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在国家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与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陕西省中小学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组组长,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专家组组长,每届指导全省300多所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中小学学校进行现场指导,讲座培训,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和高度评价,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作了大量工作,曾被评为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立项课题研究“特别突出贡献专家”。
“名师自有真风范,桃李不言下成蹊。”三十载杏园默默耕耘,傅钢善用责任和爱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如今,他的教育之树枝繁叶茂,结满了芬芳的果实。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