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一向被认为“既难教又难管”,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同样被认为是最难开展的。正因为如此,每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似乎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每次大赛必举办全国中职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7月2日,贯彻落实最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座谈会如期在天津市红星职业技术中等专业学校举办。利用座谈会前后的间隙,记者采撷到几则职业院校的德育故事。
“转化一个孩子,救了一个家庭”
离座谈会开始还有半小时,记者将正埋头准备发言稿的大连轻工业学校校长孙文平拉到会场外采访。
“中职学生有不少来自农村,家庭贫困,从小缺乏关爱,普遍缺乏自信。”孙文平说,“因此,我们学校一直特别注重营造温馨健康的润德环境,将爱融入服务学生的细节中,通过细心呵护,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
孙文平说,学校有一个男生,自幼母亲去世,父亲外出后就杳无音讯,他一直由爷爷奶奶带大,生活拮据。进校后,班主任发现这个学生特别自卑,不愿与同学交往,于是班主任重点关注了这个学生。先是找他谈心,打消了他的思想顾虑,然后为他在学校食堂找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老师又耐心帮助使他提高学习成绩,渐渐地他找回了自信。
“看到他脸上的笑容多了,也愿意与同学交流了,老师暗自高兴。”孙文平说,“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是要这样落实到一个个学生身上,转化一个‘问题孩子’,挽救的其实是一个家庭。”
那年春节前,班主任还上门走访了这个孩子的家。当70多岁的爷爷奶奶从老师手中接过500元慰问金和生活用品时,感动得直流泪。两位老人告诉老师:“孩子自从上了中职学校后,完全变了个人,比以前开朗懂事多了。”
如今,这个曾经的“问题孩子”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他经常会回到母校看望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感恩之心由此可见。
“老一代劳模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此次座谈会由天津市红星职业技术中等专业学校承办,全校上下为此都动员起来,学校德育处处长王勇更成了大忙人。因为不停地接听电话,记者对王勇的采访不时被打断。最终,记者通过王勇的讲述还原出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在红星中心所在辖区内,有一位老一代劳动模范,名叫李希元。这位1934年出生于河北永清的老人,两岁时父亲去世,家中一贫如洗,与母亲相依为命。小时候曾一度靠讨饭活命的他,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成长为一名劳动模范。
退休后的李希元热心于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2011年,红星中专聘请李希元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并开设了“美德课堂”。每次讲课,老人总要给孩子们讲他的生活变迁,讲他如何从苦难的童年到幸福充实的晚年。“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告诉青少年要从小学会做人。”李希元说。
“我特别注意到,每次老人家讲课时,学生们都听进去了,内心受到极大触动。”王勇说,“有人说,老一代的劳动模范精神如今已经过时了,但在我看来,劳模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2013年,红星中专将康复技术专业班命名为“李希元班”,老人非常高兴,经常为这个班的学生讲课。他鼓励班上学生“日行五善”,坚持做好事。
在李希元的感召下,班上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这个班也成长进步为市级优秀班集体。
“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一次享受”
今年6月,无锡商贸旅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心盟社团的8名志愿者学生,分批次每周到崇安区慧成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与孩子们进行亲密接触。
每次到康复中心开展志愿服务,学生们都走进课堂与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助活动。学校心盟社团还与康复中心建立联系,制订了更加细化的心盟社团志愿者计划。
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常人所不了解的封闭世界里,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虽然是孤独的,但也渴望关爱。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都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这群特殊的孩子。
学校党委书记宣纪英告诉记者,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为此,我们专门建立了校长室、校团委、系部、班级四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为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学校开通微博、QQ群和微信群,实时向全校学生发布志愿服务信息,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据统计,仅2014年学校就有1600多名志愿者进行了4300多人次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位经常参与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教师说,通过志愿活动,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到现在融洽、温馨的帮扶氛围,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爱和力量。
“其实,每次志愿服务活动,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成长的体验,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这是一名学生由衷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