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开发校本课程就像制作学校食堂里的各种食品。后者是以面粉和大米等为主要食材,加工成馒头、米饭、油条等营养不同的食品,而前者则是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原料生成的。无论是以面粉等为原料加工成的食品,还是以学生兴趣和需要等为原料生成的课程,都存在一个如何加工、如何保证营养的问题。
然而,近年来,尽管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到当地民风民俗,从古典诗词到美文鉴赏,从传统节日到四季课程等,可谓“麻辣鲜香”,应有尽有,但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方面,某些学校不顾及自身实际和师资水平,一味地贪求数量,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越多越好,如此才能体现和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不注重校本课程的“营养指数”。有些学校对校本课程实行“批量生产”,从网络上不加选择拼凑一些材料,稍加整理便成了所谓校本教材,既无质量保证,更无“营养”可言。
特别严重的是,有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三化”现象。一是校本课程学科化。基于便于控制、组织和考查等因素考量,把校本课程安排成校内固定的课时,师讲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违背了校本课程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校内外结合的宗旨。二是校本课程活动化。不少学校把校本课程等同于兴趣小组活动或特长培养,把一些看似丰富多彩却没有实际内容的活动当成校本课程。三是校本课程功利化。有些学校把校本课程理解为奥数、作文、英语训练课等,全力迎合和满足部分家长的口味,虽然民意反馈信息很赞,实际上人为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校本课程注重“营养”很重要。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从回答以下问题着手:校本教材是否符合当地、本学校的历史与实际?学校是否有足够的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是否有开设该课程所需的设施设备、场地基地?是否体现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是否能引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只重数量,而不顾质量和“营养”。校本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重开设,而不重管理。只有当校本课程“干货充足”“营养丰富”时,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学生才会喜欢。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校本课程后觉得大有收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继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
(作者于晓斌,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是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甘肃省唯一一所以培养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职业学校。
免费咨询电话:400-1551-787 QQ:2282459455
地址: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大学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