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安全警钟长鸣的背景下,不少学校早已取消了校外实践活动,甚至取消了稍带点安全风险的体育项目,但华师一附中的校外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却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做就是28年。这实在令人钦佩,值得点赞和学习借鉴。这样的“吃苦课”,是学校送给城市学生们的一份特别有深意的厚礼,是一生的财富。
目前的城市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幼生活优裕,衣食住行处处优越。有的甚至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了大学后仍然要把脏衣服打包回家由父母代洗。生活不能自理、人生不能自立、怕吃苦、不吃苦等种种现象令人堪忧。人们不禁担心,这样的青少年学生将来在社会如何立足?如何克服艰难险阻闯世界?又如何去创新创业呢?
诚然,解决学生“长不大”“不吃苦”问题,最主要的是需要家长转变教养观念和方式方法,要学会对孩子放手,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吃苦耐劳、对抗挫折与战胜磨难的精神。只有家长观念的“转”,才会促进孩子的“变”。在此问题上,家长的观念和方式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毕竟父母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老师”。
但是,对于对教育负有重大责任的学校来说,看到学生不自立、不吃苦、怕吃苦等现象,也不能坐视不管,应该像华师一附中一样,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积极开展各种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吃苦”的教育平台,引领学生走出校园,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体验平时生活的艰苦,磨砺坚强的意志品质,锻造开拓进取、百炼成钢的精神,在活动中提高自理、自立能力,学会关心他人,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就算以实用主义的眼光来看,高一有一周左右的军训课,高二有这样的特色社会实践活动课,加之平时学校开展的其他“吃苦”教育活动课,就为高三紧张学习和高考的奋力冲刺,做好了良好的身体、精神和心理准备,这样的素质教育,谁说和考试升学无关?
当然,“吃苦课”更大更长远的意义并不在升学和应试,而在于对学生精神的科学涵育和对其心理的无声滋润,是对学生身体的锻炼,更是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的积极引领和有效培养。从这个角度讲,“吃苦课”是学校送给城市学生们一生的财富。难怪该校校长说,“每有校友重返母校,无一例外地皆会提到徒步拉练……这堂课会让他们铭记一辈子”。
(作者程骞,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191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是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甘肃省唯一一所以培养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职业学校。
免费咨询电话:400-1551-787 QQ:2282459455
地址: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大学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