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笔记本分类的细致严密。苏老的笔记本有40种,“种”和“本”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40种绝对不是40本,每一种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可能是一本,但当这一本写完了的时候,还会有后续。因此,有多少本读书笔记是无法计算的。
我阅读过陈景润推论“哥德巴赫猜想”解决世界数学难题的报告文学,如果要谈感受,可以说让我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格言有了新的认识。陈景润研究数学仅使用过的演算纸就有数十麻袋,但正是由于兴趣和坚强的毅力,他才走上了学科领域的巅峰。苏老的40种笔记本是他研究学问“细”和“微”的见证,也正是因为他涉猎领域广泛,才能对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实效性的分析。
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做的怎么样呢?一言一弊之,不用说“种”,即是“本”也是屈指可数。众所周知,按照读书笔记的用途和性能来说,大致可分两种:其一是摘抄书中的句或段,以备日后查阅;其二是“借题发挥”,写读后感。相比之下,前者重在用笔,后者重在用脑,而要真正使所读内容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必须重视和突出后者,这样才会使读书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值。
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先生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做教员期间所倡导的。苏老之所以能写这么多的读书笔记,与他坚守“每读必写”的读书理念是分不开的。对照自己,我们的读书活动表现出来的多是只读不记或只读不写。
三是对自身从严要求。苏老之所以能够读起来孜孜不倦,写起来笔耕不辍,并有所创新,就在于他对自己从严要求。对照一下,当我们展卷读书时,总会感到轻松惬意;而伏案写记时,尤其是欲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时,兴致即会大减,以致匆匆搁笔。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如此这般,自身怎能有所提高和发展?
四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人,可能都会觉得其富有哲理和指导性。我们也会发现,书中的许多观点和教育主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可以成为实际工作的行动指南。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是因为苏老不仅肯读书,有雄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而且还善于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的40种读书笔记,为我们所有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进行读书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并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在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不断进步、提高和发展,就必须要读书,而且要坚持“有读必写”的理念。
当然,受个人或工作时间、环境及精力的局限,我们不一定要将读书笔记分得那么细、那么多,但苏霍姆林斯基的高严治学精神,我们应有所取。
(作者于钦金,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5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是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甘肃省唯一一所以培养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职业学校。
免费咨询电话:400-1551-787 QQ:3084738067
地址: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大学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