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工作承担了研究、指导、管理的职能,在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逐步建立起了省、地、县、校多级教研网络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教研人员引领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掌控着教育教学的进程,促进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效。时任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的何东昌在1986年全国教研室主任会上指导教研工作时说,教研工作“不容忽视”“不可替代”。2009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讨会上,时任副部长的陈小娅指出“八年来,课程改革推进得比较顺利,这其中凝聚着教研队伍的辛勤劳动,各级教研机构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为平稳健康有序地推进课程改革做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工作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使命、新挑战。就目前而言,教研工作的转型升级就势在必行。
一是教研方向需要调整。我国教育发展已从重规模、重普及走向重质量、重提高的新阶段,教研工作的重心也应该从研究课走向研究课程;从关注怎么教走向关注怎么学。而教研员的角色也应随着这一工作重心的转移,从教学指导者转变为课程领导者、学习指导者。
二是教研策略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要从崇尚西方教育理论走向继承发展传统教育思想为主。工作任务要从管理评价走向务实服务、从评先树优走向发现培植、全面提升;工作措施要从原来的打造典型、“锦上添花”走向精准扶贫、“雪中送炭”,实现从典型引领到均衡发展的转变;教研员要从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走向教与学共同体的主持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与教师团队合作共享,共同提升。
三是教研方式需要转变。过去常规教研工作主要包括研究教材教法、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教学环节;教学管理主要是通过教学视导和期末统一考试来评价;教师发展主要通过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论文、教学能手评选来推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建设与实施成为重中之重,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推广成为关键环节,学生学习研究成为新的课题,为此,教研方式需要也需转变,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四是质量增长需要升级。课改之前,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生源掠夺等外延发展方式。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外延式发展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转变质量增长方式,其核心是教学结构的重建,即课程结构、班级结构、课堂结构和师生结构的重建,这是从外延增长轨道转入内涵增长轨道的实质性要求。
教学结构的重建,解决的是谁是学习的主体、中小学到底该学些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的动力和效果等问题,最终要实现从教的主体、目标、方式、成效向学的主体、目标、方式、成效的结构重建,实质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是教学质量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人尽其才、个性鲜明、人才辈出的局面。
课改无止境,教研理所当然更无止境。教研工作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课程的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实现教研理念、方式的及时跟进、转型升级。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118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兰州轨道技校 兰州技工学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校 甘肃高铁技校
轨道交通运输学校是甘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全日制职业学校。
免费咨询电话:400-1551-787 QQ:2282459455
地址: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兰州大学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