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高附加值的“瑞士制造”。瑞士本土没有一块铁矿石,却生产出了有超高附加值的瑞士军刀、瑞士手表;没有一株可可树,瑞士的雀巢巧克力却香飘世界。而支撑“瑞士制造”的正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风险防范解企业后顾之忧
学徒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很多时候人们直接将中等职业教育与学徒培训等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也被称为学徒。
职业学校提供职业指导和帮助,教授本行业理论知识;企业提供实习场所,有专门的师傅负责技能的教学和培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企业学习和学校学习时间安排由校企协商决定。学徒的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分值各占一半。
瑞士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训人员和培训机构培训人员,他们是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传统学校教授。2004年的《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在职培训做出规定,入职者不但须具备相应的文凭还须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是“双师型”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要求。
此外,很多学校包括培训中心,均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或合作的研究所,研究人员也承担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教学和学习可以折合成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分。这种以科研为引领的教学与学习,不但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更新,也促进学校的教学与研究。
瑞士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双轨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然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最大风险是培养的学徒去其他企业就业,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偷猎的外部性风险”。大型企业是学徒们心仪的未来雇主,大型企业培养的学徒大多会留下来,不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存在于中小企业。
为防范这一风险,保障中小企业利益,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实行职业教育基金制度,目的是让行业内所有企业共同分担职教费用,也就是说无论企业是否参与学徒培训,所有企业要向行业支付培训费用。职业教育基金用于本行业的教育培训,并对参与学徒培训的企业提供经济补偿与资助。大型企业需要承担学徒培训费用,并支付学徒工资,同时也获得收益。行业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培训学徒,培训经费来源于企业缴纳的学徒培训费和地方州政府拨款,形成风险由行业内企业共同承担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参与学徒培训企业的利益。
文化观念重职业技术发展
“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掌握一技之长,并获得一份工作”,瑞士人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
瑞士受德语文化圈影响、企业以与职业学校合作为荣和瑞士人务实的人才观等这些文化因素,为瑞士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受到这些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职业教育受到瑞士人的青睐”这一现象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久了就成为自然的选择。
瑞士企业以承担职业教育为荣,瑞士有30%的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一定是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不但能获得税收减免和补助,还能获得廉价劳动力,从学徒制培训中获利。因此,企业很乐意与职业学校合作。
企业为学生培训提供岗位和学徒津贴,与学校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学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参与研发、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形成校企良性互动。很多企业的工程师还以能去职业学校任教为荣,有些人会根据企业和学校的要求,合理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几个月在学校,几个月在企业。
瑞士企业用人标准是“够用就好”,人才评价标准与学历无关,没有高学历浪费现象。只要经过严格的职业培训,有一技之长,符合岗位要求的都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