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要买楼,彩礼用秤称;老病无人问,唯有钱万能;上学难成才,读书皆无用;农闲忙赌博,发财梦不醒;男女离乡去,打工毁家庭;儿童多留守,可怜祖孙情。田地少人耕,贵贱皆伤农;泥土被污染,怪病多盛行;乡礼不复在,习俗薄人情。哭我乡村梦,伤我故土情;扪心落泪问,何处是归程!
相较三四十年前,乡村变化之大,常让人觉得思绪万千甚至思维混乱,理不清这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面对这变化,多是伤感与叹息。暂且抛开怀恋故土的感情因素,我们不妨冷静地分析一下这些变化。
有一些问题乡村历来都有。如结婚彩礼、老病丧死、上学难成才少等。彩礼历来是农村的痼疾,养老送终也一直难以解决,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更少了,农闲时赌小钱现象也从没消失,这些“不变”令人不安。还有一些是随社会改革出现的新问题。如青壮年离乡打工,两性关系更加开放,乡约礼俗的束缚更少,家庭稳定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导致很极端的刑事犯罪。家室既已难安,儿童抚养、老人赡养等问题也随之凸显。至于田地荒废、河水污染、村人恶病增多,这些直接影响民生、危害生命的问题,则是工业化进程中不计后果的忘本行为。
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学生写作文《喜看乡村新变化》,文中充满对乡村变化的自豪与喜悦。浇田的柴油机、耕作的拖拉机一律突突突地冒着黑烟,还有冲着天空吐黑烟的高大烟囱,都被看作是农业发展的象征。那时期,并非不存在当今这些弊病,只是解决温饱问题压倒一切,其他精神需求已被自动忽略。平心而论,我并不认为今天的农村生活比昔日更艰难。相比三四十年前,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卫生健康也更有保障。而环境恶化、青壮年离乡,农村缺少活力,才是最突出的现实问题。
传统的礼仪习俗不复存在,新的乡规法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乡村的精神田园一片荒芜,任由蔓草丛生。故,对老不孝,对小不教,对邻不亲,对法不尊,对上不敬,对下不仁,各种不义之事呈现泛滥蔓延之势。而精神面貌之改观,非任何一个组织所能独力担当,需要很多方面做出努力。
也应该看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各级政府还是做了不少工作的。一是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了,掌握的生产技能也更多了。二是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有所丰富。不少地方的文化大院开办起来了,年轻人有了打球、读书的地方;文化墙上,孝亲教子的宣传画也还值得一看;农闲时节,也组织广场舞、唱大戏等活动。但是,当整个社会都急功近利,农村怎么能够寄托我们世外桃源的理想?
现在我们能做的,是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少一些感情叙事,多一些理性思考。要知道,淳朴却贫困不值得留恋,繁荣又宁静不能只是空想。只有不放弃,不抛弃,有信心,有决心,让文教、卫生、科技等部门各司其职,投身于乡村建设中来,理想的乡村才能够从梦里走进现实。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