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一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但前提是,二者有类似点。那么,吃草对于牛,学习对于学生,相似点在哪儿?
吃草是牛的本能,没错;学习是学生的本能,有误。
教育有“病”时,需要诊断,分析“病因”,查找“病源”,然后“对症下药”,还教育健康的“躯体”。但当下最严重的问题恐怕不是教育本身的“病”,而是任何一个人都是教育这个“病体”的医生,谁都可以给教育开“药方”,甚至指手画脚。
陶行知曾说:“除了少数学生‘生而好学’之外,绝大多数学生是需要‘熏染、督促’而学的。”这就是说,许多学生不可能主动学习,而需要教育者督促,即“摁一摁头”。
从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中也不难看出,学习不是学生的本能。叶圣陶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学生只有到达一定境界后,方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因此,“学习是学生的本能”之说是“庸医”的诊断结果,是对教育问题的“误诊”。如果我们信以为真,深受其害的不仅是教育,更是无数学生的未来。
令人欣喜的是,许多教育者既知道“牛吃草是它的本能”,也知道“学习不是学生的本能”,始终坚信陶行知的告诫,追求叶圣陶关于“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终极目标,督促“生而不好学”的学生“低头吃草”,同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育尽量不要“摁着牛头吃草”,但必要的“摁”不可少。每当学生倦怠之时,教育者的督促必不可少。没有教育者的“摁”,学生可能无法进入“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的境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