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次是表面现象的述说,如针对河南大学“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专注教学30年的常萍老师获聘副教授的新闻,有评论文章的逻辑是,学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因此学校要重视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应该重视教学水平,最后呼吁“教而优则上”。
第二层次是透过现象找背后的原因。有观点认为,决策者并非没有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水平在职称评定中的重要性。如果与决策者细谈,会发现决策者一般信息掌握得更多,思考得更全面、更深透。职称评定之所以重著作、论文和课题立项,轻教学水平,是因为前者容易衡量,后者难以衡量。此外,前者更能彰显自己的政绩;更能减少评定中的扯皮和各持己见,避免作出主观裁断时产生个人恩怨。再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重容易衡量的指标是大单位的普遍趋向。
第三层次是根据背后的原因开出药方,如对于教学特优者,评定职称时可以作为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方案。
如果评论停留在第一层次,职称评定政策制定者看后可能会轻蔑地一笑,笑评论者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说一些正确的废话,还没有自己认识得周全、深入。不明真相的阅读者会产生盲目的激愤情绪,觉得决策者很愚蠢。停留于第一层次的评论可能会引发广泛的转载,但只能搅动起情绪的波澜,不会产生积极功能。所以,第一层次属于情感层次。
评论进入第二层次,意味着进入理性层次。在这一层次,事情的本质、问题的关键被揭示,尽管职称评定决策者的认识一般也会达到这一层次,但他们会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各方关注者在这一层次才能开始冷静地理性地对话。评论停留在这一层次,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但问题可以得到明确,社会可以达成理解和共识,所以,这一层次的评论是有价值的。
评论进入第三个层次,意味着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是最重要、最艰难的一步。坐在书斋里想出的方案大多是幼稚的、片面的,或者是需要经过曲折的历程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做到的。对策的实施,涉及到多方利益,存在多方的利益博弈,所以,除了讲“理”,还要讲“利”和“力”,“理”“利”“力”三者皆清楚才可能讲出好对策。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优化,即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是最理想的,但现在已经很难觅到这样的优化空间了。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的社会优化都会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这就会产生顽强的反对力量,一项决策能够让一千人每年各增加1千元的福利,但会减少一个人每年一千元的福利,决策者所感受到的这一个人的怨恨会大于这一千个人的感恩,这一个人的怨恨所导致的麻烦会大于这一千个人的感恩所导致的便利,因为剥夺一千元的怨恨是深刻而长远的,多发一千元的高兴是瞬间即逝的。总之,评论的第三个层次即对于很难提出对策的问题,评论者要有多方面的学识、博弈意识和深入的调研。
第一层次的评论显得肤浅,第二层次的评论有一些意义,第三层次的评论很难恰当,因此,一篇评论的水平主要看第二层次。评论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评论者徘徊于第一层次,决策者纠结于第三层次,缺了中间的桥,两者是隔绝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