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通榆:区域协作 联和提升
吉林省通榆县在总结多年城乡学校联合体工作、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和学科中心教研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全县中小学分布和办学规模等情况,在全县构建5个区域协作联合体,带动了农村学校的快速发展。
抓住校际交流关键,注重区域协作实效性。通榆县教育局从2006年着手开展全县城乡联合体建设工作,以县城学校为“龙头”,与农村学校组成若干学校联合体,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
2013年,县教育局深化学校联合体工作,调整全县联合体布局,构建区域学校联合体。各联合体根据每所学校的优势和不足,针对联合体实际,特别是生源特点,整合联合体学校资源,制订共同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联合体“龙头”学校定期到农村成员校交流教育教学成果,各成员校派年轻教师到龙头校进行学习,通过联合体导师带徒、教师结对、网上对接等方式,加强校际间的沟通和学习,促使多位农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县、市骨干教师。
除关注教师交流外,联合体还注重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例如根据联合体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校际之间、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重点关注薄弱学校,注重教师补充交流有效性。目前,通榆县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已经有了显著改善,但师资等问题还须加大解决力度。为此,通榆县开展了双向疏通工作,一方面,利用“特岗计划”,连续7年将招聘的新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在不断充实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稳定的同时,通过“公开县城短缺教师岗位、公开选聘条件和标准、公开考核办法、公开考核结果”等方式,实施农村教师进城“阳光人事”,解决了城区薄弱学校师资短缺的难题。
此外,县教育局还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开展优秀教师岗位交流活动,选派县城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一至三年的支教服务,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选派农村青年教师到县城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为激发教师参与交流工作的积极性,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根据距县城路程远近对考核合格的交流教师给予5000元、1万元、1.5万元的津贴补助,并且在选优晋级中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
加强活动过程管理,注重区域协作的高效。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县教育局加强活动的过程管理。
一是加强对联合体工作的领导,成立联合体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试点实施和督促检查,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二是建立联络、协调、共享机制,在评估方法和评价形式上进行全面改革,将学校个体评估与联合体评估相结合,并形成联合体工作评价体系,对每个联合体进行“捆绑式”专项督导。三是将评估验收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及时将好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通过推动区域协作工作,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真正把优质教育办到了老百姓家门口,返乡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通榆县农村学校有769名学生返乡就读。(通讯员 马连江 包广环)
湖北黄梅:义务教育均衡分层递进
湖北省黄梅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欠发达,城乡教育差距明显。2010年起,黄梅县通过盘活城区教育资源、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等途径,义务教育均衡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等荣誉。
走好“三着棋”,城区学校告别大班额。5年前,黄梅县城只有两所小学,学生数过百的“超级大班”比比皆是。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黄梅镇属几所小学则显得格外冷清,最少的班级只有6名学生。造成这种“一冷一热”现象的原因,在于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找到这一症结后,黄梅县教育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坚持“一体化规划、一盘棋运行”原则,优化重组县直属学校与黄梅镇属中小学教育资源,重构城区学校布局。具体做法是:由县政府收购原黄梅镇属7所小学,所拍卖土地资金用于城区新校建设;将服务半径较大的黄梅镇竹林咀小学、沙岭小学划转为县直小学;在城区合适位置选址新建县三小、县六小、县五小。
目前,黄梅县教育局综合统筹城区及乡镇教育的发展情况,正着手新建县七小。
坚持“两条腿走路”,学校成为农村孩子的乐园。五祖镇位于黄梅县北部山区,因佛教禅宗圣地五祖寺而得名。除五祖寺外,当地村民还会向游客推介当地第二大景点——五祖思源实验学校。该校建成于2013年,是一所设施齐备、环境优美的新学校,与其前身五祖镇中学有天壤之别。像这样高起点设计、高规格建设的新学校,在黄梅县16个乡镇不少于10所。不仅如此,在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的基础上,黄梅县教育局整合资金近6亿元,为68所农村薄弱校建设了综合楼、教学楼,完成了450个功能室建设和器材配备,为所有学校、教学点新建了图书室、阅览室,而且所有学校实现了“班班通”。
建强农村学校,扩充农村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两条腿走路”,城区学校“择校”现象大幅度减少,城乡教育发展的走向更协调。
落实两项评价,让学生幸福成长。评价是“指挥棒”,为促进学校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黄梅县教育局在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一是学校办学行为的过程评价。对课程设置、办学行为、作息时间、招生考试、学籍管理等作出刚性规定,并成立了办学行为督查专班,对各校的办学行为、特别是节假日期间“违规补课”现象进行督办检查。
二是学生发展能力的持续性评价。黄梅县每年都会在高中教育工作会议上公布每个学生入校以来,学业发展变化情况,2015年在这项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学校管理绩效评价,引导学校管理者、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在学校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后,学生拥有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黄梅县教育局局长陶有刚表示,在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阶段,黄梅县将继续以提升学校发展品质为重点,促进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通讯员 黎军)
四川万源:“四轮驱动”教育扶贫强智
“扶贫必扶智。”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四川省万源市创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坚持教育城乡均衡、硬件均衡、师资均衡、生源均衡“四轮驱动”,激发管理活力,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
优化布局,推进城乡均衡,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万源市制订了《万源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2-2015年)》,先后启动了万源中学白沙校区、太平一小分校、太平二小新建教学楼等一批城区学校建设项目,并组建太平镇第三小学,破解城区学校“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
此外,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万源市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优化,先后撤并太平镇斑竹溪小学等村小26所,恢复白果乡庄子坪小学等村小16所,将官渡镇明德小学合并到官渡中学,将万源市第二职业中学合并到万源市第二中学,合理、有效地利用了教育资源,确保教育与城乡建设同步发展。
加快建设,推进硬件均衡,实现班班通全覆盖。近年来,万源市实施了120个中小学校舍建设项目,52所中小学完成了信息化建设。
同时,全市抓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和应用,20所学校争取到“中国电信助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项目,全市筹措资金1400多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启动市教育局中心机房、教育资源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三通两平台”,实现了乡镇中小学“班班通”全覆盖。
鲜明导向,推进师资均衡,全面激发人才活力。万源市在校长、教师、学校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坚持所有新任校长公开选聘,坚持所有城内缺编教师补充凡进必考,等等。近3年来,全市公开选聘39名中小学校校长、23名副校长、73名中层干部,考调城内缺编教师81名,做到了零举报、零投诉,既促进了学校领导干部与教师的合理流动,又全面激发了学校管理活力。
在教师流动方面,万源市严格控制超编制进人,坚持进出编制综合平衡、服务期限、学科教学需求等原则,公开招聘录用232名教师、156名特岗教师充实到基层学校任教,鲜明的用人导向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开放办学,推进生源均衡,落实学生就近入学。为整合教育资源,万源市将全市小学由250所整合为240所,校均学生数150人,基本实现了农村学校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改变了农村学校布点分散、效益低下的状况。
为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万源市加大办学水平评估力度,建立全市学校工作管理台账,实行“三色”亮牌管理,连续两年评估倒数第一的校长自动辞职,对师德、业绩和工作态度综合考评居末位的教师进行相应调整。
在学校层面,举办教学开放月、开放周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听课,看学校常规工作、议学校长远发展,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家校合力构建孩子成长的好环境。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