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首次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的目标一脉相承。
在专家的视野里,从目前我国86.5%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到90%毛入学率这个公认的全面普及标准,未来5年,在4200多万名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基础上,3.5%的跨越,将会给我国的教育发展结构、劳动力素质提升、缓解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矛盾等诸多方面带来变革性的深远影响。
面向未来的“谋篇布局”
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劳动力素质,增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高中阶段教育的表述是“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而根据2014年的数据,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6.5%,接近达成目标。
分析人士预测,2020年之前,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90%以上,届时中国将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这一指标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从现实需求的角度讲,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对将来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需求从初中程度提高到高中程度,是发展的必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谈松华认为,五中全会公报之所以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正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乃至全民族素质提升的新需求。伴随着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也会随之提高,进而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保障。
“国家普及12年学校教育,没有向下延伸到学前教育,而是向上延伸到高中阶段教育。”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将这一政策走向解读为我国政府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他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劳动力数量减少的现实,国家不再是简单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而是用质量的提升弥补数量的短缺。
世界经济学界早已形成一个共识,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不平等,取决于该国当前的收入不平等现状,而其决定性因素则是人力资本积累状况或劳动力的生产水平。
作为长期研究中国农业政策和农村问题的发展经济学专家,在华从事了30余年田野调查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斯高,将近年来中国国内劳动力市场上以“用工荒”“技工荒”和就业难等表现出来的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归因于中国当前的人力资本现状不能适应正在推进中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2013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3)No.3》,结合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前后中国劳动力结构及比较优势的变化,预测中国劳动力素质仍处于快速提升的时期,到2020年中国劳动力素质还会有较大幅度提高,25岁及以上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会从8.56年提高到10.2年。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自然更高,否则经济转型就没有人力资源保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博士生导师石中英坦言,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学历要求,在七八年前就已经提高到高中程度。
上世纪中后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一种借鉴。
20世纪60年代,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处在类似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时,都建立了一整套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体系。那些至少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劳动力储备,为本国、本地区产业结构成功地由低端制造业向现代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认为,与世纪之交我国推进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确定的毛入学率85%标准相比,目前86.5%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超过当时的“基本普及”标准,也已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他认为,此时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普及,将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升我国劳动力素质,增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数总体呈下降态势,但3年之后或有所回升,国家要进一步重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