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怕教学任务完不成。绝大多数教师确实很敬业,他们能够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注重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严谨性,把每个环节都一一梳理出来,有教师甚至连过渡语、总结语、问题的标准答案都呈现出来。但这样的课就像是在走流程,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教学环节,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直到所有的问题解决为止。学生一旦跑偏,教师立马纠正,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某个问题,教师则把正确的答案展示出来,让学生直接接受。下课铃响了,课也正好完成,每个教学环节用多少时间都算得准确无误。这样的课从表面上看,有板有眼,以至于许多评委的打分还不低。
但仔细品来,教师整节课所关心的是教学任务,是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始终没有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典型的“目中无人”的教育,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似乎并不大。
二怕学生成绩上不去。目前许多学校评价教师仍以成绩论英雄,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基本上是围绕考试展开,只要学生成绩好,往往“一俊遮百丑”。因此,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选择墨守成规,从而导致课改举步维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难有实质性突破,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难以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熟谙考试的重点内容:哪些课文容易被选作考察的内容,哪些词语经常在考试中出现……分析来分析去,一篇篇人文性厚重的课文就这样被分解成一个个孤零零的知识点。至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培养、人格的完善则被忽视了。
三怕好放不好收。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大有裨益。但许多教师担心一旦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可能会打乱正常的教学节奏,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想把学生再带回自己预设的环节就会难上加难。因此,许多教师不敢轻易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有时会运用在公开课上,但大多只是一种形式,昙花一现。
四怕引起别人的误解。学生在课堂上一旦讨论问题,往往夹杂着许多“嘈杂”的声音,会显得“杂乱无章”,而且让别人误以为班级管理水平差,或者没有能力管理学生,这种现象在青年教师中较为普遍。因为学校没有形成这种教学风气,一旦有教师率先采用,有时被当作异类看待。有刚毕业的教师小声对我说,每当他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时候,都把教室的门关上。这样的事情确实让人很惊讶。
除了这几个“怕”的因素之外,教育中还缺乏创新的土壤。按理说,学校作为文明的传播之地、思想孕育的摇篮,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思维活跃,成为改革的排头兵。然而,目前的教育生态往往让教师们缺乏激情,有些学校的教育管理依然是行政化的模式。因此,教师大多因循守旧,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导致职业倦怠的现象日趋严重。
其实,在我看来,教师最应该怕的是本领的缺乏。如今在“互联网+”的时代,教育技术层面的进步已经远远超过人们观念的进步。教师们所面对的教学环境日新月异,学生已不再是过去的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受信息的速度甚至超过教师,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积极改变,与时俱进,否则,以教育现在的发展速度,教师们若不思进取,迟早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方式,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要将其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