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反驳一下所谓“好专业”与“差专业”的区分。从高中起,老师和家长就常常给学生灌输一个关于专业与人生关系的理念:“好”的专业会让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让你衣食无忧,走向成功;而“差”的专业会让你在毕业时陷入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即使你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当人们把大学专业的学习与未来的就业挂钩时,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就会被认为是“好专业”,相反,社会需求较小的专业被认为是“差专业”。而影响一个人就业情况的因素是多元的,可以分为内因跟外因。内因包括个人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等,外因则含有竞争程度、岗位匹配度等。在这众多因素里,由市场需求量决定的竞争程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说,对专业进行“好”与“差”的区分是没有多少依据的。
再来谈谈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意义。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安德鲁·阿伯特在开学典礼上致辞:“‘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教育本没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就算大学教育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也应当持有这种精神,不局限于专业教学,注重通识教育,博采众长。如果说,在就业压力巨大的背景下,通识教育对求职的敲门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那么,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专多能,这个“多能”就是大学教育的意义。因为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定是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的,而基本素质,教育是能够塑造与训练的。现在很多单位招人,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可塑性及吃苦品质、对岗位的态度等。所以,大学专业对就业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而大学期间的学习更能影响人生的走向。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大学期间的学习对以后求职有所帮助?最起码的一点是,在上大学之前,就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所期许和规划,上大学后的学习、训练与实践要有针对性。然而,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迷茫的,那么也可以把大学的学习当作“试错”的过程,不论是课堂,还是学生会、社团、社会实践,都有助于认识自己,调整职业规划和努力方向。而这些,都不是简简单单一个专业方向所能决定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