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目前有350万班主任老师。这个规模庞大的职业群体,在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学校德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班主任工作很重要,但现实情况是,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班主任难干”,甚至视其为“烫手山芋”,想方设法逃避这个角色。
网友“烦恼皆自寻”在天涯论坛发帖称,“做班主任的,早上6点半要跟操,中午12点下班,下午2点半跟午读,5点半下班,6点半跟晚读,9点半下班,一个星期5天。每个月多那么点收入,实在是太累了。”
不仅仅是累,还有其他多种因素让班主任工作“不讨人喜欢”。广州日报最近报道,一项有23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与的调查显示,65.7%的班主任每周担任13~18节课时的教学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班级难管理”、“学生家长误解与不配合”和“学校对班级的各项评比与检查”是造成班主任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因素,超九成班主任“累觉不爱”。
基于自身职业体验,蒲公英评论作者李兴旺认为,班主任工作经历是教师一生的财富,但目前学校管理中形式主义、“标准化”思维较严重,一方面班主任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到各种“应付”上,另一方面又要大搞标准化管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不利于年轻班主任的成长。
如何增加班主任工作的吸引力,让更多优秀教师乐于“带班”?
2009年8月,教育部为了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发挥班主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保障班主任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并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提出:“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然而,班主任“管事不少,拿钱不多”的问题并不容易解决。一份与付出相称的班主任津贴落实起来显然有较大难度。
今年年初,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当了班主任,又当老师,又教课,应该发放更多的班主任津贴,以及超时课的补助,要在绩效工资中给予体现,而这些已经在教育部出台的《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了,希望大家执行。2015年教育部将组织督察此事。”
在适当提升工作津贴之外,不少地方和学校也在探索其他办法,比如,设置“班主任节”,“让家长进校园换位体验当班主任”,给予教师支持,提高他们当班主任的热情。这些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主任工作的吸引力。
中国教育报刊发《班主任咋就成了烫手山芋》一文指出,学校要更多地关爱班主任,根据上级文件,结合实际情况,给班主任更多方面的实惠;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流于形式的各项活动,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作为班主任,自己也要从日常烦琐的班务管理中解脱出来,努力实行班级的民主管理,放手让学生自治。这样一来,既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又能恰当地调适自己以确保良好的身心状态。
“取消班主任”不可盲动,必须以系统的学校教育改革为前提
相对于改良主义思路,也有呼声要求“取消班主任”,一些探索“走班制”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导师制”等替代性制度,效果也很明显。
其中,最有知名度的当属北京十一学校的班级管理改革。2009年,名校长李希贵执掌的北京十一学校启动转型性变革实践,在探索分层教学、走班选课的同时,取消行政班,实施导师制,让学生自己管自己,成了“没有班主任的学校”。
今年9月开学,浙江宁波四中取消“班主任”,改设“成长导师”。在“七选三”新高考模式下,原有的行政班必然被打散,为了对走班制模式下的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管理,该校采取了小组化的”成长导师制”,全方位地帮助与跟进每位学生。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近两年,浙江有十几所学校推行“无班级管理试点”,取消“班主任”,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指导员”替代之。
就这些改革探索而言,取消班主任也有明显的好处:一是能拉近师生关系,让每个教师都能感受一个更加完整的教师角色;二是有助于激发学生自我约束意识,锻炼他们个人和群体的自治能力。
据报道,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级,没有班主任后,老师们发现,孩子们和以前不一样了。过去,一个班的学生等着各科老师来上课,任课老师有问题就找班主任,现在行政班、班主任都不存在了,大家必须直面全员育人的时代。
宁波四中一名“成长导师”表示,该校取消班主任,实行导师制后,每个“导师”负责10多名学生,不仅增强了每位老师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度。各成长导师还会指导每个学生制订三年自主学习规划,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业选择。一些家长也对这种研究生式的教学模式赞叹不已。
结语 就全国范围而言,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目前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流形式。这意味着,班主任角色依然不可缺少,因此,如何减轻班主任工作压力,增加这一岗位的吸引力,就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即便要取消班主任,也要从课程设置、班级组织形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系统规划,稳妥推进,真正有利于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