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
办好特殊教育,在“好”上下功夫
“概括过去5年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用了7个‘从未有之’,定位之高、制度政策保障、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力度之大等,都是从来没有过的。”特殊教育专题评估组组长、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代表评估组,高度肯定了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年来特殊教育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但也坦言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
评估组发现,各级地市、县乡等基层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特殊教育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发展的不平衡。程凯说,不仅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均衡,全国仍有589个30万人口以下的县没有特教学校,多分布在全国老少边穷地区,而且不同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所关注残疾儿童的障碍类别也不均衡。除视力、听力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自闭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堪忧。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直言,特殊教育仍然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十三五’期间,我们的总体考虑是,在‘好’字上做文章,在‘好’字上下功夫,使特殊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持续提高。”郑富芝表示。
最近几年,教育部会同中国残联对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进行实名登记。结果显示:近70%属于重度残疾,80%左右在农村,孤独症和多重残疾的比例也在增加。郑富芝说,在“十三五”期间,要精准施策,提高普及程度。要以县为单位建立台账,视残疾程度选择特教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落实好“一人一案”,为更多孩子提供合适的受教育条件,实现零拒绝、全覆盖。
在增强保障能力方面,郑富芝表示,关键是确保长效机制全面落地,考虑基层特教学校和残疾学生的实际,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继续增加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2016年将最低标准提高到6000元,达到普通学校的8倍左右。二是全面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十三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免费,使残疾学生的免费教育达到十二年。完善残疾学生资助体系,对学前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优先进行资助。
在调研中,评估组还发现,教材、教具、教法等诸多因素制约着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1983年为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编制的教材仍在一些特殊学校中使用。教师们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自主制作教材的必要技能相对较弱。
郑富芝表示,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一套能够反映特殊教育特点的国家课程标准,与普通学校课程改革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制定标准时,一方面要使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另一方面要能够符合残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他们的特殊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一整套覆盖所有学科的新教材,让残疾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够同步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项工作,我们去年已经启动。”郑富芝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