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夏令营、旅行团,这些钱都只能花,要不然还能咋样?”
虽然很多城市家长选择假期带孩子旅行,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真正领会旅行的意义
在社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花钱越多似乎意味着占有了更多的教育资源
“物理、化学跟数学3个短期班,一共7天就要7500元。还有英语的一对一班,一个月上8次课花了4800元。这就花掉了12300元。”暑假即将结束,北京的李女士给马上升高三的女儿算了笔账。
33天的假期,仅女儿补习班的费用就已经占到了李女士和丈夫月收入的一半。
冯先生也在算账。“每年暑假都是我家集中花钱的时候。”冯先生说。漫长的暑假,既要让孩子放松,又要给孩子适当充电,还要让孩子长见识,“哪个都得花钱,而且不少花。”冯先生初步算了一下,这个暑假让女儿上萨克斯考级课、带女儿外出旅游,大概花了两万多元。
“我们不算多的,没有补习班、没报夏令营、没有出国游。”冯先生说。
冯先生的女儿开学上小学四年级,女儿在同学中是报班最少的,其他同学至少有个英语班或奥数班,暑假里都有十几天的集训,至少要2000~3000元。这样,一两个集训班再加上一两个暑期班,又要多花万八千。
在城市里,教育成本的节节攀升,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以至于计划生育政策松动后,很多能生二孩的家庭也不敢生,原因就是3个字,“养不起”。不过,在假期,尤其是漫长的暑假里,花钱多少还不是家长们最焦虑的,“第一是安全,第二还要让孩子有些收获,之后才是钱。”冯先生说。
并不是家长们不在乎钱,而是还有比钱更让家长们焦虑的。在教育改革越来越指向减负和综合素质培养,但孩子们要面对的终极竞争依然惨烈的情况下,家长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复杂了。
“培训班、夏令营、旅行团,这些钱都只能花,要不然还能咋样?”一位家长说,当大把大把的钱流向培训市场、流向旅行胜地、流向热门国家时,家长们面对瘪了的钱包,只有无奈。
“简配暑假”:托管班里朝九晚五 “国学”特色班一天收费380元
暑假里的一个午后,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假期托管中心。下午4点,十几个孩子刚刚上完创意手工课,在狭窄的教室里打打闹闹。
北京高昂的房价使很多托管班只能办在居民小区里,有的是由两套两居室稍加改造而成,有的就是一套面积比较大的三居室。这些托管班看上去都很简陋,卫生条件也不是很好。
记者在朝阳区这个托管中心看到,大概是因为与厨房离得很近,两间被当作教室的房间地板上黏糊糊的。
从这家托管中心出来,记者发现隔壁竟然还有一家托管班。
下午5点30分,记者在这家托管班门外遇到了来接孩子的罗女士。罗女士说,这家托管机构是以国学为特色的,而所谓的“国学特色”,就是早上安排孩子们诵读半小时的《三字经》。
每天半小时的《三字经》+辅导一下作业+午饭,罗女士每天要交给托管中心380元。罗女士算了一下,如果孩子放假7周天天都送(除去双休日)的话,她需要花13300元。这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其实,这样的托管班在北京还不算贵的,有些设施好一些或者打着“外教”招牌的托管班,收费更高,一周的费用就要3000多元。
“如果不上托管班,难道让这么小的孩子一个人待在家里吗?”罗女士和丈夫的父母都在外地,而且年事已高。罗女士也知道这些托管班不正规,存在安全隐患,孩子在里面也学不到什么,但她别无选择,“我现在做不了全职妈妈”。
在大城市里,很多像罗女士这样的年轻父母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同时面临较高的城市生活成本,他们基本不敢请假,也不能请假。寒暑假里,他们或者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把孩子送入托管班,让孩子跟自己一样过朝九晚五的生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弓立新认为每年假期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已经是一个生活常态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只能多作比较,选择一个质量有保障的托管机构,至少能让孩子本来就很简单的假期生活能多一点收获。
不过,跟那些又是旅游又是夏令营的孩子相比,上托管班的孩子的暑假生活就是简装版的。
“标配暑假”:行路+读书 出游两次3万元
北京的张小芳是个全职妈妈,所以规划起儿子的暑假生活要比罗女士从容得多。
刚一放假张小芳就带着儿子到云南来了个两周的自驾游,回到北京上完奥数集训班后又来了一周的内蒙古自驾游。现在张小芳给儿子报了一个阅读班,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学期。
这些年,在各种教育图书和教育专家的教导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是最好的教养”等观念在家长中认可度已经很高了。
于是,行路+读书成为如今很多城市孩子的暑假“标配”。
不过跟古人不同的是,现在的行路与读书是需要大笔资金支撑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家庭一个暑假花费的基准线大概是1万元。张小芳因为给儿子安排了两次出游,所以费用达到了3万元。
“家长要把这个昂贵的活动好好利用起来,这是个培养小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好机会。”弓立新说,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到旅途的规划中,一起订机票、订酒店。家长和孩子一起提前查阅目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背景,并用心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
冯先生介绍,今年暑假带女儿到了甘南的一个藏族村落,女儿由此结识了一个跟她年纪相仿的藏族小姑娘。两天时间里,女儿跟着藏族小姑娘一起放马、一起砍柴、一起读书,“走的时候哭得像个泪人”。
“没有哪次旅行给女儿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我们回到北京后女儿又找了一些自己的文具、书籍给那个小姑娘寄了过去。”冯先生说。虽然在藏族村落中他们既没有参观博物馆,没有访问名胜古迹,也没有买回能够拿得出手的纪念品,但是冯先生的女儿却把这次经历写进了作文、画进了“小报”。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学生生活 只有 类型 甘肃轨道学校 兰州轨道技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兰州铁路学校 中铁二十局 兰铁技校 封闭式管理学校 机械学校 高薪就业 定向招生 大专 2015年招生简章 地铁 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