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题研究中,有教师经常发问,作为教育教学实践者,我们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即以实践为取向的研究,为什么还要求我们搜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趋势呢?整理这些资料有什么意义?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最根本的问题,即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研究的目的性不明确,研究就不可能有内生动力。
其实,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不只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也不是为了评奖,更不是为职称晋升和参评名师做嫁衣,而是为了增强研究意识,培养研究习惯,从源头上提高核心素养。
当下,不少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和习惯。一方面,教师工作的对象——学生天天在变,而且变的形式、程度和规律完全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程序、步骤、手段等,也必须跟着改变。可是,不少教师根本没有改变自己,没有研究意识,备课还是“复制+粘贴”,上课还是照本宣科,作业和考题还是靠复印,提高教学质量还是靠“大水漫灌”。
另一方面,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面对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等团队研究,为教师优化教学打开了思路。作为研究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研训平台,既要耐心倾听,善于捕捉他人发言中的闪光点,又要用心思考、质疑和批判,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积极提出自己的主张。但是,不少教师由于没有研究习惯,只会就课论课,点评难免缺乏含金量。
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研究习惯?学校应该提供怎样的研究环境?我认为,教师应养成善于发现、挖掘和梳理问题的习惯,善于把有价值的问题提炼成课题,善于学习、反思、写作和言说,善于较真、否定和折腾自己,重视资料积累并建构资源库,自觉破解、跟进问题,努力追求完美。学校应鼓励教师虚心讨教、交流碰撞、争鸣切磋、取长补短,同时,也要宽容教师的错误,给其改进和创新的机会。
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就像是去西天取经,只有放弃功利才能取得真经。理论素养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内涵,教师要克服怕烦和难的心理,沉下心来,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发现并带着问题跳到科研的江河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慢慢地学会情报分析、文献综述和趋势探究,深度开展二次学习,从根本上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训练思维能力。
形成研究意识,养成研究习惯,进入研究状态,不仅有利于研究的深入推进和自身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品质的改善,而这正是教师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华山教育集团·轨道交通运输学校)是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甘肃省唯一一所以培养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职业学校。
咨询电话:400-1551-787
QQ:2282459455,3084738067
网址:http://www.gsgdyx.com/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