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动画不是“儿戏” 暴力失度当治

发布时间:2016-02-19 09:39:39

浏览量:

分享到:

  这次春节回家,笔者发现3岁半的小外甥“变身”了:变得非常容易躁动,不仅动不动就打人咬人,还经常举起双臂激动大喊“变身”“白痴”“砍死你”等莫名其妙的话。经过几天观察我发现,这些奇怪的话都是他每天围着转的动画片的台词。

  上网搜索一下相关新闻,原来动画片暴力失度导致孩子行为异常的事还有很多:4岁男孩模仿奥特曼“上吊”,5岁女孩受动画片“启发”撑着雨伞跳楼,9岁男孩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情节将两个玩伴捆绑并用火烧成重伤……暴力动画片成为许多家长的心病。早在2013年,《喜羊羊》和《熊出没》系列动画片就因存在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进行了全面修改。

  近几十年,“媒体与暴力”一直是心理学界和传播学界的一大研究课题。对于媒体暴力内容与现实中的暴力倾向、行为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学界目前尚无定论,持“触发论”等观点的“肯定派”与持“宣泄说”“净化理论”等观点的“否定派”相持不下。但有一点,双方已达成基本共识:对还没有是非对错辨别能力的低幼儿童来说,电视动画片对暴力的虚拟式再现会对其产生即时的涵化影响,两者之间具有相关关系。

  孩子的世界简单而直接,他们在社会化、身份认同上还没有稳固的模式,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动画片中的以恶制恶、以暴制暴、自暴自弃、报复社会,他们“照单全收”后,难保不会“情景再现”于现实社会中,可能还会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攻击别人,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中所证明的那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和认识,家长才会要求国产动画片对其内容中“任性”的暴力元素进行检讨和整改。

  但在忧虑动画片暴力失度的同时,也要谨防其走向另一个极端——谈暴力色变。和其他影视类型一样,动画片的冲突和矛盾也是剧情所需,当冲突和矛盾升级到极端程度,大多呈现为“暴力”。简单取消问题,并不比费力解决问题高明多少。与其教条刻板地要求动画片中一律不得出现扭打、恶战等暴力画面和桥段,不如聚焦于如何更科学、更专业地处理暴力,将其进行无害的转换或更具正能量的表达。

  解决暴力失度问题,动画内容制作者要自觉摒弃“智商不够,暴力来凑”、过度商业化的粗鄙思维,坚守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有关部门也应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制定国产动画片内容标准,加快建立动画片分级体制,在未成年人尤其是低幼儿童与潜在有害内容之间筑起“防火墙”。举个例子,《猫和老鼠》风靡中国荧屏,但在美国,由于有猫尾巴砍断这样的镜头,6岁以下儿童是被禁止观看的。

  动画片并非“儿戏”,管控暴力失度,不能等到更多的现实版“灰太狼”出现再出手。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儿戏 暴力 动画

精彩专题 MORE >
技能大赛荣誉榜单 普高班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校外辅导何时才能摘下“补课”的帽子?

用法治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