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期间,成都某学院的8名大学生自发组织登山被困,不得不向成都市公安局打电话求救,警方最终将大学生救出。几年前,也有过类似案例,十多名复旦大学学生在黄山遇险,警方全力搜救,学生们获救了,但一名年轻的武警战士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获救学生对英雄的冷漠,曾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大中学生参与户外活动太少,户外活动能力较低,这是一些学生一出门就容易出事的重要原因。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能因为发生了一些这类事件,就认为学生们就应该足不出户。
据媒体报道,此次成都大学生驴友遇险事件中,大学生们陷入险境时,曾给远在北京或广元的家长打电话,这一方面表明他们缺乏自救常识,不懂得“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还会给父母平添不必要的担忧。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学生还是指望家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事实上,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遇到千难万险,但危险在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准备不足的时候往往较大;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准备越充分,危险就越小。比如,一个长期不用斧头的人,或许一用斧头就受伤;而天天用斧头的木工,可能一辈子也不会被斧头所伤。之所以如此,除了木工有防范意识,还在于他对斧头的特性十分熟悉。理解了这个基本道理,就能积极预防风险,并在遭遇危险时化险为夷。
笔者前不久回了一趟家乡,面对儿时攀爬自如的山径,现在腿脚却明显不灵了,步履沉重;而在山里生活的童年伙伴则不减当年,依然步履矫健。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他们这么多年一直是这样走过来的,而笔者则因为多年少走山路,攀爬能力降低了。此次成都8位大学生驴友之所以出问题,显然也与以前参加登山活动太少,野外经验不足,锻炼不够有关。他们或许对大山充满好奇,却并不太了解山的“性格”和“脾气”。
这让笔者想起小时候的一次遇险经历。当时笔者大约七八岁,生产队里的劳力正忙着送公粮。他们挑着担子走后,笔者看到量稻的木斛挺好玩——口小底大中间加铁箍,在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的时候,就躲进斛子里去了,还在上面盖了些稻草。结果,小伙伴们找了近一个小时也未找到,就在笔者急得想自己出来时,却发现盘坐在斛底的双腿麻了,怎么也出不来,叫来小伙伴们帮助也不行,以至于后来引得来往过路的数十人围观。最后,那些送公粮的壮劳力回来了,三个人抬着斛子对着稻草堆才把笔者倒出来。
童年的这次遭遇,让笔者得到的教训是,进行一些较为危险的活动时,需要自己能掌控风险,而不能自己冒险,却让别人支付成本。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一味胆小退缩、不去冒险,而是要提高自己预估和掌控风险的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全面考虑自己的身体、天气、环境等因素,让自己的应变能力与风险系数相匹配,而不要在自己茫然无所知的情况下去冒险。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