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唐雷签订好生源地助学贷款合同,高兴地走出办理大厅。
高考结束后,唐雷在建筑工地打工近一个月,挣了1000多元。
去北京之,唐雷帮助妈妈调整太阳能热水装置。
唐雷把自己使用过的一些高考参考书留给了妹妹。
马上要上大学去了,唐雷心中总是放不下多病的妈妈和妹妹。
办完报到手续,在学长王毅(中)的带领下,唐雷(右)和同学到市场购买了的被褥
8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生报到现场,唐雷在学长的帮助下,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顺利办完入学手续,正式成为一名在校大学生。
唐雷和他的同学坐了近30个小时的火车,在27日深夜赶到学校。虽然路途劳累,刚办完入学手续最需要休息的唐雷,看到送学生的家长在打扫环境卫生,他也一起帮着干了起来。
唐雷的老家在甘肃省会宁县,地处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这里会师,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会宁也是西北教育名县,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至今,会宁已向全国各类高等院校输送近7万名大学生,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1000多人、硕士学位的5000多人。会宁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才2600元,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
唐雷的家在会宁县甘沟驿乡五十铺村五南社,一家四口。家里有几间房子,可只有一间尚能遮风避雨,兄妹放假回来只能住到奶奶家。这些年,政府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先后实施了危房改造,数字电视入农家,自来水进农户等惠民工程。由于他家拿不出配套资金,不仅房子没能维修,电视也没安装数字信号接收器,全家饮用的还是窖水。
唐雷的父亲唐生林常年在外打工,在新疆的沙漠种过树,在兰州的工地盖过楼,现在宁夏一家炼铁厂当拉料工。家中里里外外全靠母亲一人操持,还要种近十亩地。农忙时,母亲不舍得雇人帮忙,起早贪黑一个人干活,常年累月,积劳成疾。患阑尾炎多年,她也舍不得花钱做手术,发作时吃点药,扛过去。屋漏偏逢连阴雨,2010年,唐雷的妹妹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频繁发作,有时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卖掉了家里的猪和仅有的一头用于耕地的毛驴,把一亩多水浇地转让给别人种;七、八亩旱田没人要,只能撂了荒,到县城租了房,照顾病中读书的女儿。
唐雷读高中,父亲既盼着儿子能考上大学,又怕真的能考上,因为家中没钱供他上大学。唐生林心里算了一笔账,他全年打工挣1.4万元左右,两个孩子上学每年花销需8000元,全家人吃饭穿衣,就所剩无几了。他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便风尘仆仆赶到家中,由于对国家相关助学政策不了解,一路上他的心始终纠结着。当得知政府有助学贷款项目,专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圆大学梦时,他揪着的心放下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解了唐雷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唐雷顺利办好了5050元助学贷款,正好够缴一年4500元学费和550元住宿费。
唐雷深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本想带着高中时穿着的衣服到校报到,可父亲说,你的衣服没有一件能穿出会宁的,于是唐雷咬牙花了300多元钱,买了几件新衣服。唐雷不让父母陪同进京,和几名同学一起选择了一趟票价最便宜的车次,随身携带一只小箱子和400元钱,来京报到上学。唐雷说:“目前自己还无力帮助父母,只能尽量减少开销。开学后争取申请到勤工助学岗位,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会宁县学生助学贷款总量节节攀升,2007至2010年贷款总额达1.94亿元,今年新生加在校生续贷将达到9250万元,平均每年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新生占当年录取学生总数比例高达77%,是全省乃至全国贷款人数最多、贷款资金最大的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