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史的角度来考察,自学校教育这种正规教育形式产生以后,教育就与生产劳动分了家。学校教育与校外生产劳动处于完全割裂的状态。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将劳动引入学校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创造了多种劳动教育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重视劳动教育与经济、生产、职业的关联和效果,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比较典型的有俄罗斯在中小学实行的劳动与综合技术教育,德国中小学实行的劳动技术教育,法国中小学实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二是不特别注重劳动教育的经济效果,不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而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劳动教育原本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的教育方针中早就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已得到广泛认同,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通用的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功利主义思想长期存在,应试教育弊端得不到有效遏制,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德智体美”无法同日而语,导致劳动教育形同虚实,劳动课长期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局面。
劳动教育得不到重视,有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在实践层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不明确、不清晰,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不完整、不统一,劳动教育实施无计划、无考核等。从实践来看,劳动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开设一门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选修课程,更不能等同于参加简单的校内劳动,而是要在劳动过程中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做到知行合一。
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可谓经历兴衰荣辱、起起落落,始终是基础教育改革绕不过的一个坎。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劳动教育曾走出校门,走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曾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的影响。近年来,劳动教育被视为“劳动技术教育”,也有人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家务劳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生存和生活本领。可见,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始终是劳动教育的核心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各地也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模式。从这种角度看,江苏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值得肯定。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如何真正在一线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从劳动教育中获益,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或为测评而劳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