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硕士学位是被拆分淡化的:一方面设置MSc学位满足一般硕士文凭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MPhil硕士学位筛选研究型人才。
MSc学制为1年,其中9个月为研究生课程,课程内容与国内研究生第一年的课程设置类似,基本上是一些专业课,使学生了解基本的专业知识,最后3个月完成一个毕业设计,撰写学位论文并答辩。MPhil硕士学位相较于MSc是一个偏向于攻读博士的过渡学位。一般来说,具有本科学位的学生(无论哪个国家颁发的学位)均可直接申请攻读英国PhD学位。PhD教育没有专业课设置,也就是说学生在入学后直接进入课题科研状态,这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录取这类研究生时,导师会首先征求学生的意向:是想在一年获得MPhil硕士学位,还是想3年获得PhD博士学位,根据学生的意向给他们贴上不同的临时“标签”。然而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二者并没有任何差别。学习一年后,学生也仍有机会在Mphil学位或PhD学位之间改变意向。
整体来讲,MSc培养很像一个本科教育的缩影,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了解专业知识和非常基本的课题研究过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一年能很好地适应英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决定是否要进一步深造。大部分中国学生在英国获得的硕士学位属于这类学位。它的优点是时间短,不足是学生的科研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本科生相比只是增加了一些专业知识,虽是硕士学位,但更像是一个本科的提升学位。MPhil学位一般被认为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但不愿或能力无法达到攻读PhD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我们可以认为,英国的MSc+MPhil硕士学位与国内硕士研究生学位类似;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对于研究型人才的选拔,MPhil+PhD学位模式更具有连贯性和灵活性。
英国PhD学位攻读起来相较于上述两个硕士学位难度要大很多。攻读学位期间,学生每年需要向学校提交一本类似MPhil学位论文的年度报告,总结一年的工作进展及成果,并由导师及校内一名老师组织答辩,评估决定是否让其进入下一年PhD学习。学生一般在完成第3年的PhD工作后进行博士学位答辩。
与国内的博士论文和答辩不同,英国的PhD学位论文格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格式,与国内博士学位论文格式相似,但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另一种是论文发表格式,如果博士生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3篇以上期刊论文,可将所有期刊论文打印并与前言、结论和章节装订即可。英国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一般需要4-8个小时,然而气氛却更加放松。学生一般用5-10分钟介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之后评委就博士论文内容逐页提问,问题涉及基础知识及一些非常开放的问题(甚至可能超出课题涉及领域),全面考察该名学生是否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科研能力,以及是否具备未来独立研究的潜力。答辩完成后,评委会给答辩学生一个答辩决议:获得PhD学位、延期获得PhD学位、获得MPhil学位或不予授予学位。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博士毕业没有成果研究,是否授予博士学位完全取决于该名博士生是否具有符合要求的科研能力。导师如果认可该名学生的工作,同时答辩评审专家认为该名学生达到毕业标准,即使没有论文发表仍然可以获得PhD学位。总体来说,英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更倾向于“科研潜力”的培养而非“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中国学生在英国高校比国内更容易产出成绩?影响这一结果的因素有很多,然而我认为,除上述培养模式的区别外,还与三个“jing”有着莫大的关联,即心静、敬业、竞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三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的心静。在英国读书是一件非常“安静”的事情,相比国内的环境,中国学生在英国高校的活动并不很多,除了科研,每天少有其他活动。
英国的导师非常敬业,勤奋、负责、及时是他们最大的特点。我曾亲身经历,凌晨两点发出的邮件,四点便收到了批改过的文章;一篇50多页的论文,自起草至发表,导师逐字逐句地修改补充十余遍。英国导师一般指导二十多名学生,但却时常让学生感觉自己才是唯一的学生。
相比之下,中英两国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特别是对科研型人才的选拔和创新人才科研潜力的培养等方面,英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