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根脉 | ||||
|
||||
开栏的话 2005年,我区确定每年的9月6日为草原文化遗产日。今年9月6日我区迎来了第10个草原文化遗产日,在此期间,我区创新性地举办了“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我区具有民族印记和浓郁草原风情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展示草原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本报自即日起开设《非遗10年》专栏,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角度,反映10年来我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原标题: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根脉 9月6日,在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一组数字被公布了出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8个,自治区级项目342个,盟市级项目1190多个…… 这组数字的背后有个关键词,那就是“保护”。“没有自治区对非遗的保护,不少优秀的非遗项目恐怕就流失或者消亡了。”一名非遗传承人不无感慨地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基因与根脉。”内蒙古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毅松说。 “保护一词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说明了一个事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脆弱性。”自治区文化厅的一名职工坦言。那么,如何让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以文化人的强大动力,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内蒙古从顶层设计到民间努力,可谓不遗余力。 如果从2005年我区确立草原文化遗产日算起,至今已经有10年了。这10年来,我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文件,设立的保护机构基本覆盖全区,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取得了可喜的保护成果。 盘点10年来我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的成就,蒙古族长调民歌和呼麦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最为重大的突破。这一突破,使内蒙古非遗有了世界名片,保护范围也从一个地区扩展到世界范围。 目前,我区已经完成全区第一次非遗普查。通过普查,形成文字468.8万字、图片68477张、音像1353小时和影像资料2141小时;共发现传承人22962人,收集40371条线索,深入调查1312项,登记实物8104件,收集珍藏4661件,使非遗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整理,为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传承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系列措施深入开展以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局面焕然一新。 “内蒙古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对自治区具有代表性的10大类、70个重点项目进行有计划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编辑出版了《内蒙古蒙古族传统服饰典型样式》等系列成果性著作,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设立6个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保护传承基地;设立13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设立自治区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7个(其中10个为国家级)。 上百所大中小学校开设非遗传承教学课程,使优秀传统文化扎扎实实地走进校园。“非遗传承的‘千校万户’计划体现了自治区对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视,我将会尽最大努力把自己掌握的技艺全部传授给孩子们。”国家级非遗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阿拉善盟阿右旗83岁的淖日吉玛说。 2014年,阿拉善左旗恒瑞翔地毯有限责任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这也是我区首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到目前,我区已经有90多个项目通过生产性保护得到有效传承,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广。 “草原先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艺、经验、习俗、节庆等活态文化,经过世代传承,成为当代人宝贵的文化遗产。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是对10年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次综合性展示。”内蒙古展览馆馆长王世英说。 |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民族文化 甘肃轨道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薪就业 定向招生 兰州铁路学校 甘肃高铁 兰州轨道| 大专学校 公办学校 甘肃地铁 兰州高铁 兰州地铁2015年招生简章 兰铁技校 封闭式管理学校 中铁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