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一考定终生”的治本之策难见起色,高考一定程度上仍承载着实现社会公平的重任,那就更应该重视每个细节。如果连现存的、明显的考试不公平都改变不了,遑论将来的机会公平了。
又迎来高考,又爆出“替考”事件。与以往略显不同的是,这次有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并顺利地进入南昌一考场参加高考,还未等考试结束,相关的报道已是铺天盖地。
虽说南昌方面迅速反应,在语文考试结束之前就由当地警方将涉事考生控制,但不得不追问的是,假如没有这名卧底,假如没有那篇稿件,替考考生会不会就顺利过关了;而同样值得追问的是,在没有媒体记者介入的地方,会不会有其他替考行为正在进行。
平心而论,高考替考这种事似乎已算不得新闻了,记者卧底探访的这一例,从方法上说与过去几年曝光的类似事件也没有太大差别。先是用考生的信息和“枪手”的头像办出准考证和身份证,再由“枪手”混入考场完成考试。这个过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有非常“专业”的中介联络掌控,用“成熟的产业链”来描述都不为过。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相应的惩罚不可谓不严厉,尤其对多为名校在校生的“枪手”来说,被开除无异于自毁前程。然而,如此举措却没能抵挡住一个产业链的形成,一方面是“替考”需求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恐怕是被查处的几率很小,违法犯罪成本实际上是相当低的。此次替考事件就很典型,比如“上线”就告诉卧底记者该组织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无异于给“枪手”吃下了“定心丸”,这次要不是有记者卧底,“枪手”或许真的就得手了。
所以说,现在急需的是极具针对性的举措,提高替考现象的查处率,而不是坐等记者卧底、媒体举报。像教育部在回应此次替考事件时就提到,目前已有部分考场设有指纹检测和虹膜检测仪,用技术手段提高了“枪手”混入考场的难度,只不过这样的设备只在“有条件的地方”配备。从目前来看,对考场设置统一的技术设备是很必要的,既防“枪手”,也利于公平。否则的话,考场里设备不一,考试的“门槛”也就高低不平,连起跑线都不一样,何谈比赛的公正呢?
的确,这只是在治标,运用的也只是技术手段,但正因如此,实现起来才更加容易。尤其是近几年替考事件连续曝光,整治起来首先要讲求效率,只要有利于推进公平的举措都是值得推广的。更何况,打破“一考定终生”的治本之策难见起色,高考一定程度上仍承载着实现社会公平的重任,那就更应该重视每个细节。至于高科技验证手段推广之后,替考组织还会不会“魔高一丈”,那就是后话了,如果连现存的、明显的考试不公平都改变不了,遑论将来的机会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