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绿色?它是指“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安全、优质”之意。现实生活中,绿色的含义往往指向了后者。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绿色又极大拓展和延伸了其本来的意义,具有“简约适度、低碳节能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等引申含义。而就教育而言,除了上述引申义之外,我认为,还应该领悟到教育属性的引申义。
一方面,绿色意味着一种健康明朗的教育教学生态。在这样的生态里,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条件保障;在这样的生态里,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还有发自心底的相互尊重和关爱;在这样的生态里,师生的心情是开朗的、舒畅的、向上的。这样的生态,需要从领导、制度等方面来抓实抓细教学环节:一是领导要重视,带头建设、维护这样的生态;二是制度要健全,稳步维持绿色校园的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绿色还指学校要砥砺和涵养健康向上的文化风骨和人文精神。每所学校都应树立这样的目标和追求,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的各具特色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对于学校而言,绿色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富有自身特质的文化建设,而不是只有晨钟暮鼓般的课程学习,没有或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血脉。只有专业和人文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才能让学校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金校银校,不如绿色学校。学校的亭台楼阁可以建设得漂亮些乃至豪华些,这无可厚非甚至也值得称道,但不管建设得多漂亮、豪华,如果缺乏内在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刚毅自强的文化风骨,反倒更显丑陋和低俗。遥想当年西南联大,在炮声隆隆的简陋校舍里,正因有着一批为国为民、德才兼备的鸿儒英才,才使其名垂史册、熠熠生辉。这样的学校,尽管其外表破烂,但其内里却是纯洁刚健的,也是一所特定年代的“绿色丰碑”。
从现实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和家庭是教育的“头”和“脚”,社会是教育的“躯干”。学校要想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建设真正的“绿色学校”,不能“闭门造绿”,而应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正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多管齐下,绿色学校才会更加可期。
首先,要做到家校协同。家庭教育正在重新受到学校的重视,从近年来家访热的再度升温可见一斑。道理其实不难理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眼里,父母什么样,世界就是什么样。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对学校教育有着互补作用。能否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的家庭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到绿色学校的内涵和质量。从这个角度而言,绿色家庭建设对于绿色学校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先导性、决定性作用,只有将二者有机融为一体,协同推进,才能相得益彰,健康发展,才能创造出“1+1>2”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做到社校协同。社会对学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赖以存在的母体,社会教育的绿色程度,制约甚至决定着学校教育的绿色程度。当年“孟母三迁”,实际上就是孟母在竭力为孟子寻找和营造适合其成长成才的外部社会环境。因此,包括党政机关、公司厂矿、新闻媒体等在内的社会单位,也要秉持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唯有如此,绿色学校才不会像风中浮萍,失去支撑点。当然,学校教育也会反作用于社会教育,推动社会教育的健康开展。总之,只有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向而行,共同发力,绿色教育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最后,要做到人校协同。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在学校工作、生活、学习的师生。师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是师生的心灵家园,要大力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爱校护校荣校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传承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方能更好推动个人梦的出彩。学校要着力培养、增强师生的爱校精神、爱校情怀,警惕在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中迷失立德树人的方向,致使人与学校的脱节。这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如沐春风、如切如磋的教育圣地,也需要学校领导着力营造有利于师生学习生活的良好教育生态和环境。师生爱学校,学校爱师生,这样的人校协同,才是绿色学校的应有之义。
(作者杨红星,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202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是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甘肃省唯一一所以培养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职业学校。
免费咨询电话:400-1551-787 QQ:2282459455
地址: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大学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