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习文化知识,勤学苦练,重视背诵,训练量稍大一点就被冠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大帽子,难道学好文化知识就不需要“童子功”了吗?
在犹太法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这句话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在《塔木德》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在中国,把一本厚书读100遍的人很少。一位是作家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作家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第三位是大数学家苏步青,童年放牛的时候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演义》读了100遍。这些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成大器的。犹太人的孩子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100遍,因而许许多多的犹太人都成了大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是学好文化知识最好的方式之一。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
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杜松柏先生《功夫全从背诵来》一文指出:书背熟了,辞汇自然有了,成语也蕴藏一一点化,看来字词安顿的工夫,亦在背诵了。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李博士从语言理学的角度指出“能背诵,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诵拘系思考的论调。
历史上的伟人大都是通过背诵而获得非凡记忆力的。背诵是一个伟大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终生。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的背后,何尝不是从小长年累月地储存和积累,何尝不是从小打下坚实的“童子功”。学习戏曲、书画、武术、杂技、球类等需要“童子功”,学习文化知识焉能例外。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孩子心中刻下了传统文化血脉的基因。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124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是由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甘肃省唯一一所以培养轨道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全日制职业学校。
免费咨询电话:400-1551-787 QQ:2282459455
地址: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大学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