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习惯思维的阻隔
1998年,原劳动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一个课题中就提出要开发职业核心能力体系。这个当时很超前的设想,恰恰适应了今天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了职业核心能力标准制定及颁布、相关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的开发,并已向全国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培训机构进行推广。
在项目的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各界的参与不仅是为了开设一门核心能力课程,更重要的是去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学改革,推动传统教育思想及课程模式的转型。而这个转型总会受到传统思想的掣肘,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背离我们改革的初衷,我们总是很难走出习惯思维的阴影。
之前,制定职业核心能力标准,人们往往是从一个个活生生的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个职业能力结构体系,这个体系又被语言文字描述成干巴巴的文本文件。而当人们再去解读这个文本时,总是习惯用概念去解释概念,热衷于去讲解能力是什么,而不是在具象的行为活动中去还原这种能力的本来面目。这种习惯思维,一直阻碍我们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走出课堂。
职业核心能力要重视养成方式
职业核心能力在人的能力素质中是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它的本质是共性的、通用的。即使我们把所有具有共性的技能要素都找齐了,以为只要按照这个十全大补的技能标准去对学生进行训练,就可以满足所有行业的要求,但实际上,这种传统教学的方式仍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也很难对接行业个性的需要。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用预先定制的规格尺寸和统一规范,去大批量地复制和培养所谓职业核心能力,而应该是要在具体的实际生活或工作中,去激活每个个体的自我本能及学习能力,以提高他们生存的能力。
这个教学理念与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百年前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一脉相承。根据这个思想,我们进一步提出要在现有核心能力培训中,实现核心能力回归养成方式的新途径。
为此,我们才提出既不能让人的素质能力自生自灭,又要遵循天然养成的规律,激活学生生存的本能;同时又要掌控养成的结果,以预先制定的教育目标去干预养成的过程,把自生自灭转向自知自觉,最终提高学习的成功概率。对现代教育制度来说,原始野生的养成状态不是常态,圈起来喂养的教育方式也不是常态,必须建立有意识自觉地回归自然的人工养殖培育或放生教育的模式,才是我们所要的回归养成方式的新途径。
新途径:回归生活和职业活动
核心能力的开发要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其生活教育思想的原意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自活所必需的教育,用当下的逻辑来解读回归核心能力养成的本意是: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回归职业活动。这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
所谓“生活所原有”的教育,即教育属于生活。对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开发来说,就意味着其所依据的标准是源于生活或职业活动的。那么,核心能力的培训就应该是生活或职业活动的一个属性,而不是课堂教学或学校教育的专利。所以它不应该被书本所禁锢,不应该被校园所封闭,也不应该被一个一刀切的政策所垄断或绑架。生活教育是把鸟儿放归山林,而不是将山林放进鸟笼。生活或职业活动中的教育往往是非正规的、无形式的、因人而异的。
所谓“生活所自营”的教育,即用生活来教育。这意味着要以生活或职业活动本身为载体,要以行为活动来引导行为,这是养成核心能力的不二法门。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说先验性的行为引发了对行为后果的认知,“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因此这个行为具有引导性,这是对“行为引导教学法”最好的解读。我们的培训教学中如果没有活动载体,或者对其所内含的核心能力要素没有感性知觉,没有“亲知”的行为来引导后续的行为,无论你的课讲得多精彩,都无法养成有用的核心能力。
所谓“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即教育要服务于生活。因为核心能力培训被归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因此意味着首先要与行业或职业发展的需求对接,要以社会就业为导向,这本是核心能力体系开发的意义之所在。正如陶先生所说,“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生活无由表现。”也就是说,连基本职业活动的要求都做不到,连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备,哪里还谈得上自我价值实现。所以说,那些批评职业教育是“技能至上”和“工具主义”的观点,按陶行知先生的这个说法,与其说是诟病倒不如说是褒扬了。
兰州轨道技校 兰州技工学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校 甘肃高铁技校
轨道交通运输学校是甘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全日制职业学校。
免费咨询电话:400-1551-787 QQ:2282459455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339号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