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且慢,请看数据:“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上,该校位列全球高校排名78位;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数据显示,该校7个学科跻身全球前1%……
这就是有着116年历史的苏州大学。其探索创新、追求卓越的一流之道,让人着迷。
育人之道:多样供给 因材施教
自学IOS开发语言、独立研发APP游戏,申请到苹果公司的特别奖学金,受邀参加在硅谷举办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经历,最近落在了苏州大学敬文书院大二学生左辰豪的身上。
左辰豪的幸运,折射出苏州大学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创新。
2011年,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住宿学院制”,苏州大学从各学院中选拔了一批不同学科专业的新生入住敬文书院。几年来,在以学生自治为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和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下,书院逐渐成为学生思维碰撞、激发创意的“第二课堂”。
“书院实施全程全员导师制,在课程学习、科研项目、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指导。同时,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宿舍文化,开阔了我们的学术视野……”聊起自己的成长环境,左辰豪感受深刻。
在苏州大学,学生有各种机会参与科研活动。
作为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的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每名本科生从大一起就能进入实验室参与纳米领域最前沿的科研课题,经过“专属”导师的专业培训后,还能直接操作使用学院总价值超过1亿元的实验平台设备。
而在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通过学院搭建的国际化教育平台,走出国门拓展国际视野。2013年以来,该学院已有45名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赴国外高校进行为期10个月以上的交流学习。仅今年上半年,学院就有26名学生收到了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的预录取通知。
苏州大学教务部部长周毅介绍说,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与课程考核形式,实施了新生研讨课、微课、翻转课堂、课程过程化考核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并通过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等各类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多措并举推进本科生教育改革进展。
学科之道:强强联手 协同创新
近日,一场有关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跨组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会议室召开。4个多小时的交流中,血液学研究中心教授何苏丹课题组与药学院教授张小虎课题组围坐一起,汇报各自研究进展、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共同制定课题研究下一步计划。
像这样的联合组会,是两个课题组之间的一项常规活动。何苏丹说,正是在交叉协作的联合攻关中,加速了高效新型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的研发。
为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集成,学校相继建设成立了如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等一批交叉学科研究基地。“学校集中资源精准发力,打破学院(部)界限和学科壁垒,由此带动形成的优势学科集群,大力推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苏州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沈明荣说。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苏州大学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中也有体现。2007年以来,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该校先后引进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各类优秀人才1300余名。
面对新兴学科不断“出新”,学校一些传统学科也在整合资源、借助外力,寻求“重生”。
2007年,苏州大学成立首个校企合作学院——金螳螂建筑学院,秉承江南古典园林意蕴与苏州香山匠人精神,学院在规划凝练学科方向时,将“风景园林”列为特色学科,既兼顾原有农学特色,又偏重植物应用与设计,扩展了建筑学科的内涵。
凭借校企共建优势,苏州大学将室内设计方向列为建筑学科的另一个着力发展方向,并邀请富有一线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担任课外指导,带领学生做调研、画图纸、建模型、下工地。匠心筑品,是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解读。
科研之道:校地合作 顶天立地
仔细研究苏州大学在大学排行榜上的表现,记者发现,那些科研大牛身后的学科领域,都是苏州乃至长三角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急需。
紧跟苏州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脚步,苏州大学在2009年全新组建能源学院。很快,学校的“大动作”引起国内光伏产业龙头企业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的注意,企业先后投入550万元与学校共建阿特斯光伏研究院。
去年,该校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教授苏晓东的研究成果“低成本湿法纳米黑硅电池技术”,在集团成功实现规模化生产,研发的电池平均光电转化效率超过了现有生产线常规电池效率0.3%—0.5%,并实现了过亿元的销售额。
谈起科研成果顺利走出实验室投入生产线,苏晓东感慨万分:“这得益于强有力的学科团队支撑,更离不开校地、校企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
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转化通道。为此,苏州大学提出“顶天立地”的科技发展战略,让科研创新与产业服务全面结合。学校将研究院搬到地方,以区域产业发展重点为核心,先后派出57位“科技镇长团”骨干负责校地科技对接,500余位教师进企业承担近千项横向科研项目。
2011年,乘融合发展之东风,苏州大学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成立“东吴智库”,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充分发挥智库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智囊团作用。智库先后提出几十篇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苏大方案”,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重要参照。
孕育于苏州这片热土,苏州大学将学校的学科专业、人才科研与城市共生共融。“十二五”期间,学校适时调整本科专业设置与布局,新增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17个本科专业,强化专业的社会服务职能,还提出“创新在苏大、创业在苏州”的人才共享理念。在高校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中,形成了“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的互动发展新格局。
“一流之道,在于追求卓越。学校紧密追踪国际科技前沿、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精准服务国家区域建设,并把这些理念和成果全程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说。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共有三大类专业,机车车辆类、铁道运营类和轨道基础保障类。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西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 400-0931-558 QQ:3083826959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339号
相关热词搜索: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