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支教岛”通过逐步建立的“教师联盟”、“校长联盟”、“大学生联盟”、“家长联盟”、“心理联盟”、“企业家联盟”开展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教师送教下乡1000余次,使近50万名学生受益;举办农村干部教师免费培训近70期,接受全国近800名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到青岛免费研修。
李淑芳,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连个科长都不是”,与大家见面时,她这样介绍自己。
今年5月的一个星期三,李淑芳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中心主任陈如平及几位校长,在莱西市两所学校进行了一天的“送教”活动,赶回青岛市区时,天已经黑了。陈如平没来得及吃饭就直奔机场,而李淑芳也没有回家,直接赶到了被她称之为“爱之家”的地方。在那里,贵州省安顺市镇宁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城关一小的12位教师正在等着她。
这样的忙碌,是李淑芳的生活常态。不是领导,但她却带领着一个近万人的团队。提起这个团队,许多教师和校长“感动万分”。他们说,都说当前社会充斥着假,但这些人却真诚坦率,探索教育的真谛;都说当前社会风行金钱至上,但他们的劳动都是无偿的;都说当前社会人际关系冷漠,但这里却洋溢着温暖、互助的氛围。
2005年至2015年,由李淑芳发起的民间教师志愿者联盟——青岛市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支教岛),从一个人的坚守到近万人的“同频共振”,一头扎进乡村学校的课堂,在这个教育最薄弱的环节默默耕耘,一干就是10年。
“爱之家”诞生记
当记者跟随李淑芳一起来到“爱之家”时,贵州的老师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做饭。
这是一个普通的两居室,一进门的玄关处,墙上写着“来吧!亲爱的……”两个卧室分别放了三张上下床,客厅则摆放着课桌和书架,看起来更像一间教室。
老师们和记者一样,都是第一次见到李淑芳,但关于李淑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些。饭菜上桌,在由课桌拼凑成的餐桌旁,大家坐下来,听李淑芳讲述“琴岛工作室”的历史,讲述“爱之家”的故事。
琴岛工作室和爱心小屋诞生于2005年,但这个爱的种子,30年前就在李淑芳的心里种下了。
1985年,高考落榜回乡的李淑芳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一干就是5年。5年中,李淑芳最大的梦想就是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实现自身价值。
1996年,李淑芳通过公开招考成为青岛市教育局一名负责教师培训的工作人员。在乡村干了10年的她,深知乡村教育的艰难,乡村教师成长的不易,因而入职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走进乡村学校的课堂。
“我经常问自己,怎样才能帮得上那些曾与我共命运的农村教师?金钱最直接,但即使把我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又能帮到几个人呢?”李淑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因为工作关系,李淑芳认识了不少名师与校长。“何不请名师、名校长送教下乡呢?”李淑芳的这个想法得到了许多名师、名校长的支持。2005年,“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一个面向农村教师、为农村教师成长服务的志愿者团队诞生了。
与送教下乡相呼应,李淑芳建立了工作室网站,通过网络引导和组织教师读书、开展各种话题讨论,让教师们学着反思并写出来……刚开始,所有的事都由李淑芳一个人做,每天几乎要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面对爱人的不解,李淑芳说:“我不管别人怎么想,我只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就好了!”每天下班,李淑芳第一时间打开电脑,与教师交流、记笔记——10年来,她写下了70本琴岛工作室笔记。
没有了假期与休息日的李淑芳,不仅自己忙,每逢节假日、双休日,还会有农村教师上门研究教学,这下李淑芳的女儿不高兴了。但李淑芳没有“批评”女儿,而是说了这样一段话:“上天给了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是要我们去帮助那些没有眼睛的人;上天给了我们走出来的机会,是要我们去为他人的成长创造机会……”
2005年,正好赶上爱人分了一套新房,李淑芳做通了家人的工作,拿出4万元积蓄,把新房当教室,购置了家具家电,装上黑板,购置了上下铺,“爱之家”就此诞生。而如今,李淑芳一家三口和她的母亲,仍住在一个7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
带农村教师走进教育的大门
饭后,跟贵州的教师们一起交流。
“我希望家长能够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但他们却说,算了,孩子也就这样了。”一位教师表示,连家长都放弃自己的孩子,教师又能做什么呢?其他教师频频点头。
听到老师们这样说,原本笑得很开心的李淑芳一下子严肃起来。
“我不相信哪个家长甘心自己的孩子不求上进。家长之所以这样说,其实可以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到原因。有些老师总跟家长说,你的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行,久而久之,家长就对孩子失去信心了。我相信,家长说放弃的时候,心里也是极其难过的。”李淑芳说话的时候,语气平和,但话语却坚定而有力量。
“来青岛两周,感觉自己是在误人子弟。以前总怪学生笨,现在我才明白,应该反思的是自己。”贵州某小学高级教师王梅说。
李淑芳说:“有些人当了一辈子老师,其实连教育的大门都还没迈进。”
琴岛工作室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工作室,教师于兰美是一个“风云人物”,不仅文章写得好,组织活动也热心。有一次,琴岛工作室论坛上有人讨论学生写作问题。于兰美说:“谁说学生不会写作文?”她将自己的故事“搬上”论坛:某天临时有事,有4个学生表现不好,于兰美当众批评后让全班学生就此事写一篇作文。有了鲜活的材料,许多学生写了洋洋千言,“xx脸红了”、“xx掉眼泪”……此事让于兰美更加坚定地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是因为没有素材,只要素材有了,许多内容就会自动生成。她的这个做法发到论坛上后,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和热捧。
但李淑芳却发文写道:“这件事对4个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伤害。”于兰美不服,在论坛上反驳道:“学生还搂住我,觉得我很好。”李淑芳继续反驳:“是学生在伪装自己,如果他表现不好,你会‘制裁’他。试问,你在培养一批什么样的人?”尽管战火愈演愈烈,但于兰美没有“屈服”。直到很久以后,于兰美看到李淑芳在论坛上转发的关于毕淑敏的故事:喜欢唱歌的毕淑敏在一次歌唱比赛时因为跑调,当众被音乐老师拉了出去。毕淑敏此后便不再唱歌。看到这个故事,于兰美马上给李淑芳发了一条短信:“我今天知道自己错了。”
改变一个教师如此艰难!“我认为,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一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李淑芳说。
改变从“深耕课堂”开始
多年来,许多教师培训无法落地课堂,不能解决教师的课堂实际问题。李淑芳认识到,课堂不改,教育无望。
“送教”行动志愿教师都有一个共识,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能说教,必须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思考。
10年来,琴岛工作室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培训方式:“城乡教师同上一节课、同读一本书、同谈一个话题”、“城乡教师互换学生上课”等。
“城乡教师同上一堂课”,虽然这种活动很“小”,但真实而具体的范例,让教师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为什么其他教师用我们的学生、教学设施,用我们选的课题,教学效果却有这么大的差别?”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方式,并不具有多少原创味道,但琴岛工作室却把这项工作做实了。工作室内部把教师相互评课称为“拼刺刀”,不会有任何套话、假话。面对面“拼刺刀”,似乎有点残酷,但没有这种真实的思维碰撞,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又从何谈起?
当然,在教师们面对面“拼刺刀”的过程中,“也需要专家、名师不停地去赏识他们、鼓励他们”。这么多年做下来,李淑芳认识到,比找问题更重要的是赏识,“赏识真的是一把利剑,不管大人孩子统统有效”。
一起走,创造啊
琴岛工作室成立伊始,许多人并不相信李淑芳等人的理念,觉得他们在作秀。但是,几年下来,所有接触过琴岛工作室的人都开始认同他们的理念。不仅认同,还加入其中,不仅自己加入,还介绍朋友加入,有的最后全家人都成了志愿者。
2009年,李淑芳在青岛大学操场上锻炼时认识了学校中文系教授、朦胧诗人曹安娜。听李淑芳介绍工作室,曹安娜觉得眼前一亮,社会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教育简直有点疯狂。带着一点好奇,带着一点怀疑,曹安娜参加了琴岛工作室的活动。
“我最初只想给自己负责的中美文化交流项目搞一次活动,没想到一只脚踏进去就拔不出来了,心甘情愿地被‘拉下水来’。”曹安娜笑着说。“慢慢走进许多小学,认识了许多有事业心、有才华的校长、教师,我也学到许多。在这个团队做事非常畅快,大家都一心为学校为孩子,都在干实事,不虚伪,不敷衍。今天回想起来,当初加入琴岛工作室也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
有了广阔的视野才有广阔的未来。曹安娜借用工作优势,为农村学校搭建平台,把美国大学生、青岛作家、海外诗人请到农村学校,让农村孩子开阔了视野。
琴岛工作室志愿者所到之处,午餐在学校食堂吃,有时到偏远农村学校送课,没有旅馆就住在教师家里。
李淑芳一直坚信,只要有好的带头人引领,任何地方都可以将教育做大做好,农村也有大城市没有的教育资源: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她给教师提的四个标准是:慈母的心肠,怀疑的态度,创造的精神以及亲自去做。
是什么样的人,就能遇到什么样的人。李淑芳的真诚与热情,加上一身正气和对教育的深入理解与思考,吸引来一个个具有同样精神底色的人;而琴岛工作室,则像一个磁场,凡是走进来的人,很快就被同化了。如今的工作室有6个联盟:教师联盟、校长联盟、家长联盟、大学生联盟、心理联盟、企业家联盟。一个近万人的大团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而服务的区域则不断延伸到全国各地。
曹安娜喜欢朱光潜那句话:慢慢走,欣赏啊。她说,愿意与琴岛工作室的同仁们,一起走,创造啊……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共有三大类专业,机车车辆类、铁道运营类和轨道基础保障类。甘肃轨道交通运输技工学校西校区
免费咨询电话: 400-0931-558 QQ:3083826959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339号
延伸阅读: